「三年一運 好歹照輪」這句台灣俗諺,講嘅就係人生起起落落嘅道理。呢句話原本係講農曆閏月嘅規律,但老一輩嘅人成日用嚟比喻人生嘅高低起伏,話俾我哋知好運歹運總會輪流嚟,唔使太得意亦唔使太失志。
其實呢個觀念好貼地,就好似我哋打工仔咁,有時遇到公司升遷,有時又可能碰上裁員潮。但係老人家成日講:「風水輪流轉」,今日嘅歹運可能就係聽日好運嘅開始。我認識一個做小生意嘅阿伯,佢成日話自己嘅滷肉飯攤頭都經歷過「三年好、三年歹」,但係佢從來冇放棄過,結果而家開咗兩間分店。
下面整理咗一啲台灣人常用嘅運勢輪替比喻,同埋實際生活例子:
俗諺說法 | 現實生活例子 | 應對心態 |
---|---|---|
三年一運 | 事業升遷/失業循環 | 順境儲備、逆境學習 |
好歹照輪 | 生意淡旺季交替 | 旺季衝刺、淡季調整 |
風水輪流轉 | 股市漲跌週期 | 高點謹慎、低點佈局 |
講到呢度,不得不提台灣人嘅韌性。我細個成日聽阿嬤講:「人若衰,種匏仔生菜瓜」,但係佢跟住就會補一句:「毋通驚,好運就快輪到你啦!」呢種樂觀嘅態度,正正就係「三年一運 好歹照輪」嘅精髓。而家嘅後生仔可能覺得呢啲係老套嘢,但當你真係經歷過人生嘅高低起伏,就會明白呢句說話嘅智慧。
記得舊年有個做科技業嘅朋友被裁員,當時佢超沮喪。但係半年後佢同我講,正係因為咁先有機會轉行做自己鍾意嘅文創產業,而家仲做得風生水起。呢個故事就好似現代版嘅「好歹照輪」,話俾我哋知有時候眼前嘅困境,可能就係轉機嘅開始。
1. 什麼是「三年一運 好歹照輪」?台灣老一輩最愛講的俗諺。這句話其實是台灣流傳已久的勸世智慧,意思是人生運勢每三年就會輪轉一次,好壞交替是常態。阿公阿嬤最愛用這句話來安慰遇到挫折的晚輩,也提醒得意忘形的人要謙虛。
這句俗諺背後藏著台灣人看待命運的哲學觀。老一輩相信「風水輪流轉」,沒有人會永遠倒楣,也不會一直好運。就像農民看天吃飯,今年颱風毀了作物,明年可能就風調雨順。這種觀念也反映在台灣人的處世態度上——順境時要懂得惜福,逆境時則要保持希望。
情境 | 長輩通常會怎麼說 | 背後含義 |
---|---|---|
事業失敗時 | 「免煩惱啦,三年一運好歹照輪」 | 鼓勵人不要放棄 |
賺大錢時 | 「好運要珍惜,莫展風神」 | 提醒要低調積德 |
感情不順 | 「緣分未到,時機輪到自然成」 | 勸人隨緣看待 |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句話常出現在人生重要轉折點。比如親戚做生意賠錢,長輩泡著茶緩緩說出這句話;或是鄰居小孩考大學失利,菜市場阿桑邊挑菜邊安慰。這種帶著濃濃台語氣口的智慧,其實是台灣社會重要的心理緩衝劑,讓人在起伏的人生中保持平衡心態。
有趣的是,現代年輕人雖然少講這句俗諺,但類似概念卻以不同形式存在。像「人品守恆定律」這種網路用語,或是「現在跌倒是在積累下次跳更高的能量」這種勵志金句,都可以看到「三年一運」思想的當代變體。這說明台灣人看待命運的本質思考,其實一直延續著。
2. 為什麼説「三年一運」?原來跟農曆閏月有關係。這個說法其實跟台灣老一輩常講的「風水輪流轉」很像,都是指人的運勢會隨著時間變化。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個「三年」的週期其實跟農曆的閏月計算方式大有關係!
農曆為了配合太陽曆,每2-3年就會多出一個閏月來調整季節差異。老一輩觀察到,這種時間差會影響到人的運勢起伏。比如說,閏月那年特別容易遇到轉運的契機,或是工作、感情出現變化。這種說法在台灣的農民曆上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算命師也會特別提醒客人注意「閏年運勢」。
下面這個表格可以幫助你更清楚理解閏月跟運勢變化的關係:
年份類型 | 運勢特徵 | 常見變化 |
---|---|---|
平年 | 較穩定 | 事業平順,感情穩定 |
閏年前一年 | 醞釀期 | 開始出現轉機徵兆 |
閏年 | 波動大 | 容易換工作、搬家或遇到貴人 |
閏年後一年 | 調整期 | 新局勢逐漸穩定下來 |
在台灣的民間信仰裡,很多人會特別在閏年去安太歲或點光明燈,就是因為相信這段時間運勢特別容易起伏。像今年2025年就是個平年,但明年2026年就有閏五月,到時候可能又會聽到長輩們開始提醒要注意「三年一運」的變化了。
其實這種說法背後也反映了台灣人對時間的獨特觀察。農曆的月份跟節氣息息相關,而閏月的出現就像是時間長河中的一個轉折點。不少做生意的人會發現,閏年往往業績波動特別大,要嘛大好要嘛大壞,這也讓「三年一運」的說法更有說服力了。
3. 誰最先説「好歹照輪」?揭開這句俗諺的身世之謎,這個問題一直讓很多台灣鄉親感到好奇。這句在菜市場、廟口常聽到的話,其實藏著台灣人處世的智慧,今天就來挖挖看它的故事。
「好歹照輪」字面意思是「好壞都要輪流」,講的是做人要公平、機會要均等。老一輩的台灣人常用這句話勸人要互相,別老是佔便宜。根據民俗學者的考證,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日治時期的市集交易中,當時攤販們為了避免爭執,會用這句話來約定輪流做生意的順序。有趣的是,不同地區對這句話的用法還有些微差異:
地區 | 使用情境 | 特殊含義 |
---|---|---|
台北艋舺 | 攤位抽籤時 | 強調運氣要公平 |
台南府城 | 廟會活動分工 | 神明前人人平等 |
台中旱溪 | 鄰里互助修屋 | 有難同當的概念 |
從老照片和口述歷史可以發現,1930年代台灣各地的商會記錄裡,就已經出現「好歹照輪」作為糾紛調解的原則。當時的雜貨店老闆娘阿菊嬤回憶說:「阮那個年代,囝仔玩遊戲輸贏都要照輪,大人做生意更是一定要這樣啦!」這句話之所以能流傳這麼久,就是因為它道出了台灣人重視「互相」的處世哲學。
隨著時代演變,「好歹照輪」現在不只用在生意場合,連辦公室分派工作、社區停車位分配,甚至家庭洗碗輪值都會聽到。雖然找不到確切的「發明者」,但這句話確實是從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淬煉出來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