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bc 意思」這個關鍵字,原來這個縮寫在不同領域有完全不同的解釋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bc這個縮寫的各種用法,保證讓你長知識~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歷史時間的標記啦!BC其實是”Before Christ”的縮寫,中文就是「西元前」的意思。像是我們常聽到的「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用英文寫就會是”221 BC”。不過現在國際上也常用BCE(Before Common Era)來替代,意思其實是一樣的喔!
縮寫 | 全稱 | 中文意思 |
---|---|---|
BC | Before Christ | 西元前 |
BCE | Before Common Era | 西元前 |
AD | Anno Domini | 西元 |
除了歷史時間的用法,bc在隱形眼鏡的領域也超級重要!這裡的BC指的是Base Curve,中文叫「基弧」,就是隱形眼鏡的弧度大小。這個數字會影響佩戴的舒適度,通常亞洲人的眼睛弧度在8.4mm到8.8mm之間。選錯BC值的話,戴起來可能會不舒服,甚至傷害眼睛呢!
在網路用語中,bc也常常被當作”because”的縮寫來使用。像是「我今天遲到bc塞車」,就是「因為塞車」的意思。這種用法在即時通訊或社群媒體上特別常見,打字起來快速又方便。不過要提醒大家,在正式場合或寫作業的時候,還是要用完整的because比較恰當喔!
另外在加拿大,BC可是British Columbia(卑詩省)的簡稱,這是加拿大最西邊的一個省份,溫哥華就在那裡。所以如果你看到有人說「我住在BC」,別以為他在講西元前,人家可能只是住在加拿大而已啦!這種縮寫真的要看上下文才能確定意思呢。
BC到底是什麼意思?3分鐘搞懂這個常見縮寫
最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BC」這個縮寫,到底BC是什麼意思啊?其實這個縮寫在不同場合有完全不同的解釋,今天就來幫大家一次整理清楚,以後看到就不會再搞混啦!
首先最常見的BC是指「Before Christ」的縮寫,中文翻譯是「西元前」。這個用法在歷史課本或年代記載時經常出現,像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西元前221年」就可以寫成「221 BC」。不過要注意喔,現在學術界也開始改用「BCE」(Before Common Era)來替代BC,意思是一樣的但比較中立。
另外在台灣的網路用語中,BC還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年輕人常說的「BC」其實是「北七」的諧音,帶點玩笑性質的用法。像是朋友講了很蠢的話,你可能會回「你真的很BC耶~」但這個用法比較口語,正式場合可別亂用啊!
最後分享一個簡單的對照表,讓大家一目瞭然:
縮寫 | 全稱 | 意思 | 使用場合 |
---|---|---|---|
BC | Before Christ | 西元前 | 歷史記載、年代標示 |
BC | 北七(諧音) | 白癡、笨蛋 | 網路聊天、朋友間玩笑 |
B.C. | Birth Control | 避孕 | 醫療相關 |
除了上面這些,BC在不同領域還有其他專業解釋,像是商業上的「Business Center」、電腦術語的「Binary Code」等等。不過一般人最常遇到的還是前面提到的兩種啦!下次看到BC時記得先看上下文,才不會會錯意鬧笑話喔~
為什麼歷史課本都用BC?原來跟耶穌有關!這個問題其實牽扯到西方曆法的演變過程。我們現在用的公元紀年法,其實是從6世紀開始慢慢被歐洲人採用的,而這個”BC”(Before Christ)的用法,就是直接指”基督之前”的意思。這套系統是由一位叫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的修士設計的,他本來是要計算復活節的日期,沒想到後來變成全世界通用的紀年方式。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好奇,那其他文化是怎麼紀年的呢?其實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系統,像中國古代就用皇帝的年號,伊斯蘭曆則是從穆罕默德遷徙那年開始算起。不過因為西方國家在近代影響力太大,這套BC/AD(Anno Domini,意為”主的年份”)的系統就變成國際通用的標準了。
下面這個表格簡單比較了幾種常見的紀年方式:
紀年系統 | 起始年份 | 使用地區 |
---|---|---|
公元紀年 | 以耶穌誕生為基準 | 國際通用 |
民國紀年 |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 台灣 |
伊斯蘭曆 | 622年(穆罕默德遷徙) | 伊斯蘭國家 |
日本年號 | 現任天皇即位年 | 日本 |
雖然現在學術界為了宗教中立,開始改用BCE(Before Common Era)和CE(Common Era)來取代BC/AD,但在台灣的教科書裡還是比較常見傳統的BC用法。這也反映出歷史記載方式其實會隨著時代和文化的變遷而調整,就像我們現在看古裝劇,常常要換算皇帝的年號一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記錄時間的獨特方式。
BC和AD怎麼分?台灣人最常搞混的年份標示
每次看到歷史課本或博物館的年份標示,總會有人問:「BC和AD到底哪個是西元前啊?」這其實是台灣人超容易搞混的標示方式,尤其現在國際交流多,看懂這些年份標示真的很重要。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小知識,順便分享一些實用的記憶方法。
首先要知道,BC和AD其實是英文縮寫。BC全稱是”Before Christ”,意思是「基督誕生前」;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意思是「主的年份」。簡單來說,BC就是西元前,AD就是西元後。不過現在國際上越來越多人改用BCE(Before Common Era)和CE(Common Era)來避免宗教色彩,但在台灣還是BC/AD比較常見。
縮寫 | 全稱 | 意思 | 對應中文 |
---|---|---|---|
BC | Before Christ | 基督誕生前 | 西元前 |
AD | Anno Domini | 主的年份 | 西元 |
BCE | Before Common Era | 公元前 | 西元前 |
CE | Common Era | 公元 | 西元 |
記不起來的時候可以這樣想:AD的A像「啊!」的驚嘆,代表「開始了!」(西元開始);BC的B像「背對」,代表「背對現在的時間」。還有一個小技巧是看數字大小,BC的數字越大離現在越遠(例如BC 3000比BC 1000更早),AD則是數字越大越接近現代。
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用民國紀年,但遇到國際新聞或歷史資料時,還是會看到這些標示。像是台北故宮的文物說明、進口商品的保存期限,甚至是國際品牌的周年慶活動,都可能用到BC/AD或BCE/CE。下次看到就不會一頭霧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