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26 7 月, 2025

最近在整理老家的舊物時,意外翻到阿嬤手寫的「鴨母稔」食譜筆記本,泛黃的紙頁上還沾著斑駁的油漬,瞬間勾起童年蹲在灶腳看長輩們忙進忙出的回憶。這種台灣古早味點心,現在真的越來越少見了,連傳統市場的攤販都說年輕一代不太會做,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充滿溫度的老滋味。

鴨母稔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草仔粿」的親戚,但外型更圓潤飽滿像母鴨蹲坐的模樣。老一輩總說要做好吃有三大關鍵:糯米粉和蓬萊米的比例要抓對、內餡的蘿蔔乾要先爆香到金黃、粿皮揉製時得加入適量鼠麴草汁。記得阿公生前最愛配著凍頂烏龍茶,一次能吃兩三個呢!

材料 傳統配方比例 現代改良版
糯米粉 7分 5分
蓬萊米粉 3分 5分
鼠麴草 新鮮1把 乾燥15克
蘿蔔乾 300克 200克

以前鄉下辦桌總會看到師傅現場做鴨母稔,他們手掌沾點花生油,三兩下就能把餡料包得勻稱不破皮。現在想重現這功夫可不容易,我試過好幾次不是皮太厚就是蒸完裂開。有次照著網路影片學,結果把廚房搞得像打過仗,最後成品硬得像壘球,被老媽笑說這根本是「鐵母稔」啊!

說到內餡變化,南部和北部也有差異。嘉義親戚家會加花生粉和糖粉做成甜的,我們新竹這邊則堅持用客家鹹香菜脯,還會偷偷放點豬油渣增加口感。有次在鹿港老街看到文創版的鴨母稔,居然包起司和玉米,雖然創意十足,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可能就是記憶裡那股柴燒灶的煙燻味吧。

鴨母稔

鴨母稔是什麼?台灣傳統甜點的小故事,這款古早味點心其實是許多台灣人童年的回憶。它的名字聽起來很有趣,因為形狀像母鴨在水面浮沉的模樣而得名,也有人說是因為早期製作時會用鴨蛋來增加香氣。這種傳統甜點主要流行在南部地區,尤其是台南一帶,老一輩的人總愛說這是「古早人ㄟ智慧」,用最簡單的食材做出讓人懷念的好味道。

鴨母稔的做法其實不複雜,但需要一點耐心。主要材料就是糯米粉、糖和水,有些老師傅會加入一點點香蕉油提香。把這些材料揉成團後,捏成橢圓形的小塊,再放到熱水裡煮到浮起來就完成了。吃起來的口感QQ的,帶點甜味,很適合配茶一起吃。現在有些店家還會創新,加入紅豆餡或花生粉,讓傳統味道多了新變化。

主要材料 傳統做法 現代變化
糯米粉 手工揉製麵團 機器攪拌
砂糖 純糖調味 改用黑糖或蜂蜜
煮沸後浮起 加入食用色素
香蕉油 少量提香 改用香草精

說到鴨母稔的由來,其實背後有個溫馨的小故事。相傳早期台灣農村生活困苦,媽媽們為了讓孩子有甜點吃,就用家裡現有的糯米粉和糖,做出這種簡單又美味的小點心。因為形狀像鴨子,孩子們都叫它「鴨母稔」,這個可愛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現在雖然甜點選擇很多,但這種古早味還是讓很多人念念不忘,特別是那種單純的甜味和扎實的口感,總能勾起小時候的回憶。

在台南的一些老街上,偶爾還能找到賣鴨母稔的小攤子,老闆通常都是上了年紀的阿伯或阿嬤,他們堅持用傳統方法製作,速度很慢但味道特別道地。有些觀光客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都會覺得好奇,但吃過之後往往就愛上這種樸實的台灣味。這種甜點雖然不像鳳梨酥或太陽餅那麼有名,但卻是真正代表台灣庶民美食文化的經典之一。

鴨母稔哪裡買?全台5家老字號推薦,這款古早味點心是許多台灣人童年的回憶。軟Q的外皮包裹著香甜綠豆餡,咬下去的瞬間總能勾起滿滿懷舊感。今天就來分享5家在地人激推的老店,這些店家都是經營超過30年以上的老字號,堅持手工製作,味道絕對正宗!

首先推薦的是台北萬華的「阿婆鴨母稔」,這家隱身在龍山寺附近巷弄的小攤,從早上6點就開始排隊。阿婆堅持用傳統柴燒方式蒸煮,讓稔皮帶有獨特炭香,內餡綠豆沙更是綿密不甜膩,很多老顧客一買就是20顆起跳。接著是台中第二市場的「林記古早味」,他們家的特色是會在稔皮加入少許香蕉油提香,吃起來格外清爽,夏天冰過後風味更佳。

店家名稱 所在地 營業時間 特色
阿婆鴨母稔 台北萬華 06:00-12:00 柴燒古法製作
林記古早味 台中中區 08:00-17:00 香蕉油提香
阿霞鴨母稔 台南中西區 07:00-14:00 加入桂圓提味
老張傳統點心 高雄鹽埕 09:00-18:00 外皮特別Q彈
阿枝姨ㄟ店 宜蘭羅東 10:00-16:00 紅豆/綠豆雙餡

台南的「阿霞鴨母稔」也是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好味道,老闆娘阿霞會在綠豆餡裡偷偷加入桂圓乾,讓傳統口味多了層次感。他們家的稔皮偏薄,一口咬下就能吃到滿滿餡料,很多客人都是專程來買回去拜拜用。高雄鹽埕區的「老張傳統點心」則是以超Q彈的外皮聞名,老師傅說秘訣在於糯米粉和水的比例要抓得剛剛好,就算放涼了也不會變硬,很適合帶去郊遊野餐。

最後要介紹的是宜蘭羅東市場裡的「阿枝姨ㄟ店」,這家特別的是除了經典綠豆餡,還研發了紅豆雙餡版本,兩種口味一次滿足。阿枝姨每天凌晨3點就起來備料,堅持現做現賣,常常中午前就銷售一空。他們家的鴨母稔個頭比較大,吃一顆就很有飽足感,很多在地人都是買來當早餐配豆漿吃。

鴨母稔

為什麼鴨母稔會爆漿?內餡製作秘訣大公開

每次咬下鴨母稔那瞬間爆漿的驚喜,總讓人忍不住想再來一顆!其實這個爆漿效果可不是偶然,關鍵就在內餡的製作技巧。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老師傅不外傳的小撇步,讓你在家也能做出會「噴汁」的完美鴨母稔。

首先要注意的是內餡的油脂比例,傳統做法會用豬油拌入餡料,但現代人更常用無鹽奶油來取代。重點是要在餡料冷卻後才包入,這樣加熱時油脂融化就會形成爆漿效果。另外餡料的濃稠度也很重要,太稀會容易破皮,太稠又爆不出來,最好的狀態是像牙膏那樣可以擠出但不會流動的質地。

材料 比例 處理方式
綠豆沙 500g 炒至不黏鍋
無鹽奶油 80-100g 室溫軟化後拌入
砂糖 60g 與綠豆沙一起炒製
水或鮮奶 30ml 分次加入調整濃稠度

包餡的時候記得要把餡料搓成圓球冷藏至少2小時,這樣包的時候才不會軟趴趴的。有些老師傅還會在餡料中心包入一小塊冷藏的奶油,這樣蒸煮時內外受熱不同,爆漿效果會更明顯。不過這個技巧要練習幾次才能掌握,建議新手可以先從基本款開始嘗試。

蒸煮的時間和火候也是關鍵,通常水滾後放上去大火蒸8-10分鐘就夠了。蒸太久皮會變硬,內餡的水分也會蒸發掉。記得蒸籠要留縫隙讓蒸氣流通,不然凝結的水滴會讓鴨母稔表面濕答答的影響口感。出鍋後稍微放涼1-2分鐘再吃,這時候內餡溫度剛好,不會燙口又能享受爆漿的快感。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