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厚度計算其實沒你想的那麼難!台灣師傅都在用的實用技巧
最近好多朋友在問玻璃厚度計算的問題,其實這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像是裝潢、魚缸製作或是陽台圍欄都會用到。今天就用最簡單的方式,跟大家分享台灣師傅常用的計算方法,讓你下次需要時也能自己估算看看!
首先要知道,玻璃厚度不是隨便選的,要考慮到使用場合和承受的壓力。這邊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使用場合 | 建議厚度(mm) | 適用範圍說明 |
---|---|---|
一般窗戶 | 3-5 | 低樓層、小面積窗戶 |
落地窗 | 8-10 | 大面積、高樓層需加強 |
淋浴間 | 6-8 | 要考慮水壓和安全性 |
魚缸(60cm高) | 8-10 | 水量越多厚度要越厚 |
桌面 | 12-15 | 要承受重物和日常使用 |
玻璃厚度計算還要考慮到玻璃的種類,像是強化玻璃就比一般玻璃強度高出4-5倍。台灣常見的強化玻璃厚度從5mm到19mm都有,如果是用在陽台圍欄這種需要高度安全性的地方,建議至少要選用10mm以上的強化玻璃才夠安全。
另外一個重點是玻璃的固定方式也會影響厚度選擇。如果是用膠合方式固定的玻璃,因為有膠的緩衝可以稍微選薄一點;但如果是用金屬框固定的話,就要選厚一點的才不會因為熱脹冷縮而破裂。台灣氣候潮濕又常有颱風,這些因素都要考慮進去。師傅們常說,寧可選厚一點也不要省這個錢,畢竟安全最重要!
如果是商業空間的大片玻璃,像是店面櫥窗或是辦公室隔間,就要請專業廠商來計算了。他們會考慮風壓、地震係數這些專業數據,不是我們自己隨便估算就可以的。不過如果是家裡小範圍使用,參考上面表格就蠻夠用的囉!
玻璃厚度怎麼算?裝潢新手必學的基礎知識
最近好多朋友在裝潢新家時都問到玻璃厚度要怎麼選,其實這真的是一門學問啊!玻璃太薄怕不安全,太厚又浪費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小知識,讓你在挑玻璃時不再一頭霧水。
首先要知道,玻璃厚度通常是以「mm」為單位,最常見的有5mm、8mm、10mm這幾種。不同用途的玻璃需要的厚度也不一樣,像是書桌或餐桌的玻璃桌面,一般用8mm就夠了;如果是淋浴間的玻璃門,建議至少要8mm以上才安全。這邊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使用場合 | 建議厚度 | 注意事項 |
---|---|---|
桌面、層板 | 5-8mm | 承重需求低 |
淋浴門、隔間 | 8-10mm | 需強化玻璃較安全 |
陽台圍欄 | 10-12mm | 要考慮風壓與撞擊 |
魚缸、展示櫃 | 12mm以上 | 需計算水壓或特殊需求 |
另外要提醒大家,玻璃的種類也很重要!一般常見的有清玻璃、強化玻璃和膠合玻璃。強化玻璃比較耐撞,就算破了也會變成小顆粒狀,比較安全;膠合玻璃中間有膠膜,即使破裂也不會整片掉下來,適合用在有安全疑慮的地方。價格當然也會有差,所以要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最後分享一個小技巧,如果你不確定該用多厚的玻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問專業的玻璃行師傅。他們經驗豐富,看一眼你的設計圖或現場狀況,就能給你很中肯的建議。記得要把使用環境、承重需求這些細節都告訴師傅,這樣他們才能幫你選到最適合的玻璃厚度喔!
最近好多朋友裝修都在問:「為什麼陽台玻璃要特別計算厚度?安全考量大公開」其實這真的超重要!陽台玻璃不是隨便選厚度就好,颱風天被吹破或是小朋友撞到都很危險。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你一定要知道的玻璃厚度選擇眉角,讓你家陽台既美觀又安全。
首先要知道,玻璃厚度跟陽台面積大小直接相關。一般來說,面積越大需要的玻璃就越厚,這樣才能承受風壓和撞擊。像我們台灣常常有颱風,如果玻璃太薄,強風一吹可能就會整片碎裂,超級可怕!下面這個表格可以快速對照你家陽台適合的玻璃厚度:
陽台面積 (平方公尺) | 建議玻璃厚度 (mm) |
---|---|
1-2 | 5-6 |
2-3 | 6-8 |
3-5 | 8-10 |
5以上 | 10-12 |
除了面積,玻璃的種類也很關鍵。現在最常見的有強化玻璃和膠合玻璃兩種,強化玻璃抗衝擊性比較好,但萬一破了會整片碎成小顆粒;膠合玻璃中間有層膠膜,就算破了也不會掉下來,特別適合有小孩的家庭。價格當然會有點差別,但安全真的不能省啊!
另外要提醒大家,玻璃的固定方式也會影響安全性。有些師傅為了省工,只用簡單的膠條固定,這樣遇到強風很容易鬆脫。最好是選擇有金屬壓條的工法,把玻璃牢牢固定在框架上。我家上次裝修就特別要求師傅這樣做,現在颱風來都不用擔心,超級安心!
最後偷偷告訴你,現在有些新建案為了美觀會用大片落地窗,這種更要特別注意厚度。我有個朋友買預售屋,交屋時發現開發商用的玻璃太薄,後來硬是要求他們全部換掉,雖然多花了錢,但想到家人安全就覺得值得。
DIY族必看!自己量玻璃厚度的3個小技巧
最近好多朋友問我點樣自己量玻璃厚度,其實真係冇想像中咁難!特別係DIY族想自己換玻璃或者做小手工,掌握呢幾個技巧就可以輕鬆搞掂。今日就同大家分享3個超實用嘅方法,唔使專業工具都能量得準!
首先最簡單嘅方法就係用硬幣對比法。台灣常見嘅硬幣厚度都好固定,可以當作天然量尺。比如話:
硬幣種類 | 厚度(mm) |
---|---|
1元硬幣 | 1.8 |
5元硬幣 | 1.5 |
10元硬幣 | 2.0 |
只要將硬幣同玻璃邊緣並排,用手機放大影相,再對比下就知道大概厚度。呢個方法特別適合量薄玻璃,誤差大概0.2mm左右,日常DIY夠晒用。
第二個技巧係用卡尺量邊角。好多人家裡都有文具用嘅塑膠卡尺,雖然唔係專業工具,但只要將玻璃側邊對齊卡尺刻度,慢慢移動到剛剛好卡住嘅位置,就可以讀出厚度。要注意嘅係,量嘅時候要垂直對齊,唔好斜斜地量,否則會唔準確。建議同一個位置量2-3次取平均值,結果會更可靠。
最後一個方法係用紙張疊加估算。如果玻璃太薄,連卡尺都難量,可以試下用A4紙(約0.1mm厚)疊加對比。將玻璃邊緣同疊起嘅紙張並排,慢慢增加紙張數量,直到厚度接近玻璃,再用紙張數量乘返單張厚度。雖然呢個方法要比較有耐性,但對於1mm以下嘅超薄玻璃特別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