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經絡的朋友一定聽過「五輸穴口訣」,這可是針灸入門必背的寶典啊!五輸穴就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特定穴位,分別是井、滎、輸、經、合,每個穴位都有獨特功效,記住它們的位置和特性超級重要。
先來看看這個簡單對照表,幫你快速掌握五輸穴的分布規律:
穴位類型 | 位置特徵 | 對應五行 | 主治方向 |
---|---|---|---|
井穴 | 手指/足趾末端 | 木 | 急救、神志病症 |
滎穴 | 掌指/跖趾關節 | 火 | 熱症、發炎 |
輸穴 | 腕踝關節附近 | 土 | 脾胃問題、疼痛 |
經穴 | 前臂/小腿中段 | 金 | 咳嗽、氣喘 |
合穴 | 肘膝關節附近 | 水 | 內臟疾病、調和氣血 |
背口訣其實有技巧的,像我們台灣人最愛用的就是「井滎輸經合,木火土金水」這個順口溜。臨床上用起來超方便,比如遇到急性昏厥,馬上想到井穴可以開竅醒神;碰到胃痛腹脹,馬上聯想到輸穴能健脾和胃。這些穴位不只針灸有用,平常自己按摩也很有感喔!
說到實際應用,很多人會搞混經穴和合穴的位置。其實只要記住經穴都在手臂或小腿中段,像肺經的經渠穴就在前臂橈側;而合穴更靠近大關節,像是胃經的足三里就在膝蓋下方。建議初學者可以邊念口訣邊在自己身上找位置,這樣記得更牢。老中醫常說「五輸穴用得好,治病沒煩惱」,真的是臨床多年的經驗談啊!
中醫師都在用的五輸穴口訣,原來這麼好記!每次看中醫師在穴位上熟練地下針,都覺得好厲害對吧?其實他們都有偷偷記口訣啦!今天就把這個超實用的五輸穴記憶法分享給大家,保證你讀完就能琅琅上口~
五輸穴就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特定穴位,分別是井、滎、輸、經、合。中醫師常用這個系統來調理氣血,像是感冒按合谷穴(大腸經合穴)就是經典例子。下面這個表格整理得超清楚,搭配口訣更好記:
穴位屬性 | 對應五行 | 主治特點 | 記憶口訣 |
---|---|---|---|
井穴 | 木 | 急救、神志問題 | “井”水救急 |
滎穴 | 火 | 發熱、上火症狀 | “滎”火退燒 |
輸穴 | 土 | 消化系統不適 | “輸”土健脾胃 |
經穴 | 金 | 咳嗽、氣喘等呼吸問題 | “經”金潤肺 |
合穴 | 水 | 泌尿系統與代謝問題 | “合”水利水道 |
記住「井滎輸經合」這個順序後,搭配五行對應就更好理解啦!像是最近夏天容易心火旺,就可以按心經的滎穴(少府穴)來降火氣。這些穴位都在手腳容易按壓的位置,平常看電視時就能順便按摩保健。
老一輩的中醫師還流傳著更口語化的版本:「井像水源頭,滎像小火燒,輸像土中轉,經像金屬聲,合像水歸海」。用這種生活化的比喻記,連阿公阿嬤都能輕鬆記住呢!下次去中醫診所時,不妨觀察看看醫師是不是真的這樣用喔~
什麼是五輸穴?這套口訣讓你一次搞懂
最近好多學中醫的朋友都在問五輸穴到底是什麼?其實啊,這就是古人把經絡上特別重要的穴位分成五類,每類都有自己的功能特點,記起來超實用的啦!今天就用最簡單的方式帶大家認識,順便分享老師傅傳下來的口訣,保證你聽完就懂~
五輸穴分別是「井、滎、輸、經、合」,對應五行也跟身體不同狀態有關。像是「井」穴就像水源頭,通常用在急救;「合」穴則像河流匯入大海,適合調理臟腑問題。中醫師常常會根據病人狀況選擇不同類型的穴位來治療喔!
這邊整理一個超清楚的表格給大家參考:
穴類 | 五行屬性 | 對應部位 | 主要作用 | 代表穴位 |
---|---|---|---|---|
井 | 木 | 指尖 | 醒神開竅、急救 | 少商穴(肺經) |
滎 | 火 | 掌指關節 | 清熱瀉火 | 魚際穴(肺經) |
輸 | 土 | 腕踝附近 | 健脾祛濕 | 太淵穴(肺經) |
經 | 金 | 前臂小腿 | 止咳平喘、通經活絡 | 經渠穴(肺經) |
合 | 水 | 肘膝附近 | 調和臟腑 | 尺澤穴(肺經) |
記不起來這麼多?沒關係!老中醫都教我們用「井滎輸經合,木火土金水」這句口訣,背起來超順口~再搭配「指尖到肘膝,功能各不同」的補充說明,整個系統就很好理解啦!
實際應用時要注意,像感冒發燒可以按「滎」穴來退熱,腸胃不適就找「合」穴來調理。每個穴位都有對應的經絡,建議初學者可以先從手太陰肺經的穴位開始練習,因為這條經絡的五輸穴位置比較好找,按壓也比較安全。
五輸穴口訣怎麼背?老中醫親授3招秘訣
最近好多學中醫的朋友都在問「五輸穴口訣怎麼背?老中醫親授3招秘訣」,其實啊,背這些穴位口訣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啦!我特地請教了在台北開業30年的陳醫師,他分享了一些超實用的記憶方法,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五輸穴的「井滎輸經合」這個順序,陳醫師說這就像水流從源頭到大海的過程。我幫大家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這樣記起來會更有畫面感:
穴位類型 | 對應自然現象 | 記憶口訣 |
---|---|---|
井穴 | 水源冒出 | 像井水湧出 |
滎穴 | 小水流 | 小溪滎滎流 |
輸穴 | 水流輸送 | 運輸要道 |
經穴 | 大河經過 | 經脈主流 |
合穴 | 百川入海 | 匯聚合流 |
第二招是用身體部位來聯想,陳醫師教我們可以把手指到肘膝的穴位想像成一段旅程。比如說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從大拇指的少商穴(井穴)開始,一路往上到肘窩的尺澤穴(合穴),就像坐捷運從起站到終站一樣,每個穴位都是重要的站點。
最後一招超級實用,就是自己編順口溜!陳醫師說他當年背書時最愛這招。像是「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把五個穴位名稱串成一句話,念起來押韻又好記。我自己也試著編了幾個版本,發現真的比死背快很多,而且不容易忘記。大家不妨也試試看,找自己最有感覺的韻腳來記。
對了,陳醫師還特別提醒,背口訣的時候最好邊念邊按壓對應的穴位。這樣不僅能加深記憶,還能順便感受每個穴位的具體位置,一舉兩得呢!他診所裡的學生都是用這種方法,效果真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