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張角 地科」的討論區看到好多人在問關於西班牙足球聯賽的事情,剛好小編前陣子才研究過LaLiga2的賽制,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2025賽季的最新狀況吧!雖然我們主要是在講地科相關內容,但偶爾聊聊運動也是不錯的調劑,畢竟地科人都知道適度放鬆很重要啊~
說到LaLiga2這個西班牙第二級聯賽,本賽季的競爭超級激烈!目前積分榜前幾名的隊伍都在拚升班資格,特別是傳統強隊像埃瓦爾和萊加內斯表現都很亮眼。這邊整理個簡單表格給大家看看截至7月的排名狀況:
排名 | 球隊 | 場次 | 勝 | 和 | 負 | 積分 |
---|---|---|---|---|---|---|
1 | 埃瓦爾 | 38 | 22 | 10 | 6 | 76 |
2 | 萊加內斯 | 38 | 21 | 8 | 9 | 71 |
3 | 皇家奧維耶多 | 38 | 19 | 11 | 8 | 68 |
有趣的是,這個賽季的客場戰績特別重要,有些球隊在主場反而表現平平。像阿爾科孔這支隊伍就是典型的「客場龍」,他們在別人地盤拿下的積分比在主場還多,這種現象在地科人眼中可能跟環境適應力有關呢!說到環境,突然想到阿曼這個國家也是地科愛好者的天堂,他們的峽谷地形和地質景觀超級壯觀,難怪會被Lonely Planet推薦。
再回來講LaLiga2,本季的升降級制度還是維持原樣:前兩名直接升上西甲,第3到第6名要打附加賽。目前看來埃瓦爾幾乎鎖定一個升班名額了,他們本季的防守數據特別出色,38場比賽只丟了28球,這在地科角度來看就像是板塊構造一樣穩固啊!不過足球比賽就是這樣,不到最後一刻誰都說不準,就像我們做地科研究時常遇到的突發狀況一樣充滿變數。
張角是誰?認識這位台灣地科界的傳奇人物!這位被譽為「台灣地震預報先驅」的學者,用他的一生寫下地科研究的精彩篇章。說起張角教授,老一輩的地科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他不僅是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創系元老,更是把台灣地震觀測技術帶向國際的關鍵推手。
張角最讓人佩服的是他對地震預測的執著。在1970年代,當大家還覺得地震無法預測時,他就開始埋首研究前兆現象。據說他為了收集數據,常常一個人扛著儀器往山裡跑,連過年都待在觀測站。他的學生回憶說:「老師總說地震不會放假,我們也不能放假。」這種堅持讓他在1986年成功預測花蓮外海地震,震驚國際學界。
除了學術成就,張角對台灣地科教育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他推動成立全台第一個地球物理研究所,培養出無數優秀人才。直到現在,中央大學地科院還保留著他當年的研究室,牆上掛滿手繪的地震波分析圖,見證這位傳奇學者的研究歷程。
張角重要事蹟 | 時間 | 影響 |
---|---|---|
創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 1968年 | 奠定台灣地科高等教育基礎 |
成功預測花蓮外海地震 | 1986年 | 國際首次認可地震預測可能性 |
建立台灣首個地震前兆觀測網 | 1975-1992年 | 提升台灣地震監測能力 |
獲頒中山學術獎 | 1995年 | 台灣地科界最高榮譽 |
說到張角的個性,同事們都形容他是「嚴謹中帶著幽默」。有次演講時遇到地震,他不但不慌張,還開玩笑說:「看來連地球都想幫我上課。」這種臨危不亂的態度,正是他長期與地震打交道養成的特質。晚年即使退休,他仍堅持每週到研究室指導後輩,把畢生所學無私傳承。現在台灣使用的許多地震觀測技術,都能追溯到張角當年的研究基礎。
大家可能都好奇「張角何時開始研究地科?他的學術生涯時間軸」是怎樣的,這位台灣地質學界的大佬其實從學生時代就展現出對地球科學的濃厚興趣。說起他的學術之路,可是充滿了各種轉折與精彩故事,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張教授的學術歷程,讓大家更了解這位地科專家的養成過程。
張角最早接觸地科可以追溯到高中時期,當時參加了學校的地質考察社團,跟著老師到北海岸觀察火山岩地形,從此就對這門學問深深著迷。大學如願考進台大地質系後,更是一頭栽進研究的世界,大三時就以「台灣東部板塊運動」為題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展現出過人的研究潛力。
時間 | 學術里程碑 |
---|---|
1998-2002 | 台大地質系學士,大三發表首篇論文 |
2002-2005 | 台大碩士班,專攻板塊構造學 |
2005-2009 |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研究地震預測 |
2009-2012 | 中研院地球所博士後研究 |
2012至今 | 台大地質系副教授、教授 |
赴美攻讀博士期間,張角將研究重心轉向地震預測領域,在加州理工學院跟隨知名地震學家做研究,這段經歷讓他累積了國際級的學術視野。回台後先在中研院地球所進行博士後研究,2012年正式回到母校台大任教,從副教授一路升到正教授,期間發表了超過50篇SCI論文,成為台灣地科界的中生代代表人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角在2015年帶領團隊開發的「台灣東部地震預警系統」,不僅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更實際應用在防災預警上,拯救了不少人命。這些年來,他除了持續深耕學術,也積極參與科普推廣,經常在媒體上解說地震相關知識,讓地科更貼近大眾生活。
大家有冇聽過張角呢位地科界嘅專家?張角在地科領域做過哪些重要研究?其實佢嘅貢獻真係唔少,特別係喺地震預測同板塊運動方面,有啲研究仲影響到而家台灣嘅防災政策添。今次就同大家分享下佢嘅幾個重要發現,等你可以更加了解呢位本土科學家嘅成就。
首先一定要講張角團隊喺2018年發表嘅「台灣東部隱沒帶地震週期研究」,佢哋分析咗超過50年嘅地震數據,發現花蓮外海嘅地震有明顯嘅規律性。呢個研究幫我哋預測到2022年嗰次6.8級地震,真係好犀利!佢哋仲建立咗一套預警模型,而家中央氣象局都仲用緊。講到呢度,等我整理個表格俾你睇睇佢嘅主要研究:
研究主題 | 發表年份 | 重要發現 |
---|---|---|
台灣東部隱沒帶地震週期 | 2018 | 發現地震發生嘅時間規律性 |
西部麓山帶斷層活動 | 2020 | 確認車籠埔斷層嘅滑移速率 |
火山監測新技術 | 2021 | 開發低成本嘅火山氣體監測儀 |
另外張角喺2020年帶領團隊做嘅「西部麓山帶斷層活動研究」都幾勁,佢哋用最新嘅衛星定位技術,發現車籠埔斷層嘅滑移速度比原先估計快咗15%。呢個發現直接影響到中部地區嘅建築防震標準,而家台中嘅新建案都要跟新標準起樓。講真,佢哋團隊當時仲要喺斷層帶裝監測儀器,成日要爬山真係好辛苦。
最後要提下佢哋2021年開發嘅火山監測系統,雖然台灣冇活火山,但呢套用嚟監測大屯山同龜山島嘅技術好平價,連菲律賓同印尼嘅研究單位都嚟取經。張角成日話「科學要落地」,所以佢哋設計嘅儀器都特別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嘅使用需求,真係好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