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 | 參戰各派系 | 指揮將領 | 時間 | 戰況 |
---|---|---|---|---|
福建事變 | 國民軍第52師,國軍第56師 | 盧興邦,劉和鼎 | 1930年6月7日 | 第52師攻勢失敗,盧興邦投降。 |
廣西之役 | 李宗仁桂軍,蔣光鼐粵軍,何應欽湘軍 | 李宗仁,蔣光鼐,何應欽 | 5月下旬至7月初 | 桂軍攻勢受挫,撤退至廣西。 |
徐州會戰 | 國軍,西北軍,晉軍,石友三 | 韓復榘,劉峙,何成濬,陳調元,馮玉祥,閻錫山,石友三 | 5月 | 中央軍擊敗西北軍,何成濬部潰退。 |
漯河戰役 | 國軍第三軍團,西北軍第二方面軍騎兵集團 | 何成濬,鄭大章 | 5月31日 | 西北軍機襲中央軍機場,但未能俘虜蔣介石。 |
濟南會戰 | 國軍第一軍團,晉軍 | 韓復榘,傅作義 | 5月下旬至6月27日 | 晉軍奇襲山東,攻克濟南。 |
隴海戰役 | 國軍,西北軍 | 劉峙,馮玉祥,吉鴻昌,孫良誠 | 5月 | 中央軍攻佔商丘,西北軍退守。 |
許昌之戰 | 國軍,西北軍 | 何成濬,樊鍾秀 | 5月16日 | 何成濬部進攻樊鍾秀部,但潰退。 |
民權戰役 | 國軍,西北軍 | 徐庭瑤,馮玉祥 | 5月底至6月 | 徐庭瑤受重傷,雙方僵持不下。 |
豫東會戰 | 國軍,西北軍 | 劉峙,萬選才 | 戰事初期 | 中央軍主動發動進攻,但陷入苦戰。 |
編遣之爭 | 蔣中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 | 何應欽 | 1928年 | 裁軍問題引發軍閥不滿。 |
汪精衞下野 | 蔣中正,汪精衞,馮玉祥,閻錫山 | 閻錫山,蔣光鼐,汪精衞 | 1930年2月至4月 | 蔣介石軟禁閻錫山,汪精衞被開除黨籍。 |
北伐戰爭 | 國民革命軍,北洋政府軍 | 蔣介石,張作霖 | 1926年至1928年 | 國民革命軍統一中國。 |
國軍北伐 | 蔣中正,張學良 | 何應欽 | 1928年 | 東北易幟,國民政府統一中國。 |
中原大戰
前言


中原大戰,又稱第二次直奉戰爭,是一場發生於1924年9月至1925年4月間的中國軍閥間的大規模衝突。此戰以奉系軍閥張作霖率領的北洋軍對抗直系軍閥吳佩孚的直隸派軍隊為中心,波及華北、華中和西北等廣大地區。
起因
中原大戰的起因可追溯至1920年的直皖戰爭。戰爭中,吳佩孚擊敗皖系軍閥,控制了華北。張作霖對此心懷不滿,認為吳佩孚破壞了北方軍閥的勢力平衡。此外,兩派軍閥在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上亦存在分歧,為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經過
1924年9月,直系軍閥向奉系軍閥宣戰,中原大戰爆發。奉系軍隊在最初取得優勢,佔領了河北、山東等地。但隨著直系軍隊得到南方的支持,戰爭陷入膠著。
1925年2月,吳佩孚率軍發動反攻,重創奉系軍隊。張作霖被逼撤回東北,直系軍閥取得勝利。
參戰軍閥
軍閥 | 派系 | 主要指揮官 |
---|---|---|
奉系 | 北洋軍閥 | 張作霖、張學良 |
直系 | 直隸派 | 吳佩孚、孫傳芳 |
安徽派 | 北洋軍閥 | 段祺瑞、靳雲鵬 |
蘇皖派 | 直系軍閥 | 陳儀、陳策 |
廣東派 | 桂系軍閥 | 李宗仁、黃紹竑 |
國際影響
中原大戰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列強紛紛派出觀察員,並在戰爭中採取不同立場。英國和日本支持直系軍閥,而美國和蘇聯則保持中立。
影響
中原大戰對中國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直系軍閥取得勝利,控制了華北。但其勢力也遭到削弱,北方的軍閥割據局面更加混亂。
- 《中華民國史》
- 《中國現代史》
- 《奉系軍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