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縣,古稱白州,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屬於玉林市。博白縣是玉林市融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通道。轄28個鎮,317個行政村,42個社區,總面積3835平方公裡,總人口190萬多人。
歷史沿革
秦代以前,博白地處於嶺南,居民為百越民族中的西甌和駱越等部族。漢代初期,今博白縣地屬南越國,漢武帝徵服南越後屬合浦郡。南北朝時期的梁代博白開始建縣,距今已有1400餘年。


地域特徵
博白縣東接廣東省湛江市,南依北海市,西鄰欽州市,北鄰福綿區。縣人民政府駐博白鎮大街69號。
方言文化
縣內主要通行客家話(又稱新民話)和粵話地佬話。近代以來粵語曾具有嶺南通用語的地位,因此,在博白不少年長者也能通曉粵語(廣西口音)。
經濟發展
博白縣是全國十大瓷土基地之一,是全國畜產品生產百強縣、全國生豬活儲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大縣、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全縣已探明40多種礦產,資源豐富,發展優勢得天獨厚。
交通建設
交通便利,出省出海通道便捷。境內建成有玉鐵鐵路、洛湛鐵路、玉鐵高速公路以及多條二級公路,正在修建多條高速公路和二級公路。縣城區到玉林福綿機場不到20公里,到北海機場、鐵山港東岸碼頭不到80公里。
人口統計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博白縣常住人口為1390612人,男性人口佔比52.81%,女性人口佔比47.19%,年齡結構中0-14歲佔比32.06%,15-59歲佔比52.51%,60歲以上佔比15.43%,65歲以上佔比11.22%。
屬性 | 資料 |
---|---|
地理位置 | 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玉林市 |
古稱 | 白州 |
總面積 | 3835平方公里 |
總人口 | 190萬多人 |
行政區劃 | 28個鎮,317個行政村,42個社區 |
縣人民政府駐地 | 博白鎮大街69號 |
方言 | 客家話(新民話)、粵話地佬話 |
經濟特點 | 全國十大瓷土基地之一,畜產品生產百強縣,生豬活儲基地,糧食生產大縣,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
交通狀況 | 玉鐵鐵路、洛湛鐵路,玉鐵高速公路,多條二級公路,在建多條高速公路和二級公路 |
歷史沿革 | 秦代前:嶺南地區,居民為西甌和駱越等部族;漢代初期:南越國;南北朝梁代:建縣 |
博白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文化古城
歷史淵源
博白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藴。早在秦朝時期,博白縣便被設置為縣,名為「博白」。隋唐時期,博白縣曾更名為「博政」,後又恢復原名。宋朝時期,博白縣成為廣南西路的一個重要縣份,也是廣西的文化中心之一。
地理位置
博白縣地處桂江南岸,玉林市北部。東與玉州區接壤,南與陸川縣相鄰,西與貴港市平南縣交界,北與容縣相接。博白縣總面積為1534平方公里,境內地形以丘陵為主,山脈縱橫,河流密佈,氣候宜人,四季分明。
人口與民族
截至2021年末,博白縣總人口為114.7萬人。其中,壯族人口佔74.5%,漢族人口佔24.2%,其他少數民族人口佔1.3%。博白縣是廣西壯族主要聚居區之一,壯族文化在當地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影響。
經濟產業
博白縣的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服務業為輔。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花生等作物。工業以輕工業和食品加工業為主,其中,博白縣的醬油生產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服務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旅遊業和現代物流業已成為博白縣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文化教育
博白縣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藴,是廣西壯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當地有眾多古蹟和文化遺產,其中,博白縣的「壯族歌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博白縣也是廣西教育重鎮之一,有廣西博白高級中學、廣西博白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知名學府。
延伸閲讀…
博白縣
【2024】博白旅遊攻略,人氣景點,酒店推介,熱門活動及餐廳
旅遊資源
博白縣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古蹟。其中,博白縣的龍潭湖風景區是廣西十大名勝之一。龍潭湖湖光山色,風光宜人,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此外,博白縣還有「壯族歌堂」博物館、黃飛鴻故居等旅遊景點,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遊客。
表格:博白縣基本信息
項目 | 數據 |
---|---|
所屬省份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所屬市 | 玉林市 |
總面積 | 1534平方公里 |
人口總數 | 114.7萬人 |
主要民族 | 壯族 |
主要產業 | 農業、工業、服務業 |
知名旅遊景點 | 龍潭湖風景區、「壯族歌堂」博物館、黃飛鴻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