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歷代王朝相傳的瑰寶和氏璧,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一塊璞玉石,其傳奇經歷令人津津樂道。
起源:
東週末年,楚人卞和在山中發現了和氏璧,獻給楚厲王,卻被認為是石頭,卞和失去雙腳。


輾轉傳遞:
和氏璧輾轉來到趙國,後被秦昭襄王以十五座城池的代價換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玉工李斯在和氏璧上刻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成為傳國玉璽。
下落成謎:
秦末亂世,傳國璽一度失蹤,後又重現於漢朝,在歷代王朝間傳承。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廢帝李從珂自焚時,傳國璽也隨之銷聲匿跡。
今世疑雲:
和氏璧的真容已不可見,關於它的傳聞眾説紛紜。有人推測它被埋葬在秦始皇陵墓中,也有人認為它在戰亂中丟失或被掠奪。
價值連城:
和氏璧以其珍貴的價值和神秘的傳説而著稱,成為中國文化中「價值連城」的代名詞,並與隨侯珠並稱,成為曠世奇寶。
成語典故:
和氏璧的故事衍生了眾多成語典故,如「完璧歸趙」、「荊山璞玉」等,反映了其在中國歷史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 《韓非子·和氏第十三》
– 《史記》
– 《東周列國志》
– 《諫逐客書》
– 《錄異記》
和氏璧玉璽:傳奇寶物的千古謎團
傳説中的和氏璧玉璽,是一顆神秘的寶玉,歷經千百年來不斷易主,記載著一段段令人驚嘆的歷史佳話。
傳奇的和氏璧
和氏璧相傳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卞和所發現的一塊璞玉,因其光彩奪目,卞和將其獻給楚厲王,卻被誤認為是欺君之罪,遭到刖足(斷足)之刑。卞和堅持不懈,後又獻給楚武王,仍被刖足。卞和悲憤之餘,抱璧痛哭三日三夜,感動了上天,璞玉上終顯現出翡翠般的光澤,後人稱之為「和氏璧」。
玉璽的由來
秦滅六國後,和氏璧落入秦始皇手中。秦始皇命雕刻家孫壽將其琢磨成玉璽,稱之為「和氏璧玉璽」,用作其傳國之寶。秦始皇自稱「始皇帝」,以此玉璽鎮壓天下,象徵著無上權力。
輾轉易主
秦朝滅亡後,和氏璧玉璽輾轉於各個王朝之間:
朝代 | 皇帝 | 備註 |
---|---|---|
漢 | 漢高祖 | 鴻門宴上奪取項羽 |
晉 | 司馬炎 | 西晉滅亡後失蹤 |
北魏 | 孝文帝 | 收歸國庫 |
北周 | 宇文邕 | 禪讓給隋煬帝 |
隋 | 隋煬帝 | 大業之亂後失蹤 |
唐 | 李淵 | 隋煬帝遇刺身亡後得之 |
五代十國 | 後唐李存勖 | 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而得 |
宋 | 趙匡胤 | 陳橋兵變後得之 |
遼 | 耶律德光 | 收購於商人 |
金 | 海陵王 | 攻滅北宋後得之 |
元 | 忽必烈 | 攻滅南宋後得之 |
明 | 朱元璋 | 洪武四年重見於世 |
清 | 皇太極 | 攻滅明朝後得之 |
毀於兵火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將和氏璧玉璽帶往西安避禍。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和氏璧玉璽逃往山西太原。次年,慈禧太后駕崩,和氏璧玉璽由光緒帝帶回北京。
1924年,清朝滅亡後,和氏璧玉璽下落不明。有人猜測被溥儀帶出紫禁城,也有人認為毀於戰火之中。至今,和氏璧玉璽的真偽及其下落仍是一個謎團。
延伸閲讀…
和氏璧_百度百科
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