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的藝術傑作
銅奔馬,又稱馬踏龍雀,是東漢時期傑出的青銅器傑作,目前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這尊國家一級文物,其設計別出心裁,技藝非凡,被西方譽為「雕塑藝術的極致」。


銅奔馬由整塊青銅鑄造而成,通體覆蓋著綠色銅鏽,尺寸分別為高34.5釐米、長45釐米和寬10.1釐米,重量約為7.15公斤。它表現出一匹昂首嘶鳴、三足騰空的神駿駿馬,右後足踏在一隻展翅高飛的鳥雀背上。這種巧妙的構思,不僅讓作品極具動感,也巧妙地解決了支撐力學結構問題。
根據考證,雷台漢墓為東漢時期駐守甘肅張掖地區長官張某夫婦的陵墓。銅奔馬作為墓中隨葬品之一,可能是出自於古代相馬術的靈感。馬的造型充滿躍動感,彷彿在疾馳中捕捉到了它的剎那。
銅奔馬的命名最初為「銅奔馬」,後經文人郭沫若命名為「馬踏飛燕」。然而這一命名存在爭議,學者認為馬足下所承載的並非燕子,而是一種名為「龍雀」的神鳥。因此,該文物更為準確的稱呼應為「馬踏龍雀」。
1983年,中國國家旅遊局將「馬踏龍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意喻著旅遊業飛速發展的美好願景。銅奔馬的形象也被廣泛應用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標誌中,象徵著中國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影響力。
銅奔馬的出土,不僅展現了東漢時期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也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匠人的非凡創造力和藝術品位。它以獨特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形態,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銅奔馬的尺寸和特徵
特徵 | 數據 |
---|---|
材質 | 青銅 |
表面處理 | 綠色銅鏽 |
高度 | 34.5釐米 |
長度 | 45釐米 |
寬度 | 10.1釐米 |
重量 | 7.15公斤 |
造型特徵 | 三足騰空,右後足踏飛鳥 |
飛馬踏燕: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神獸
飛馬踏燕,又稱飛馬踏歌,是一種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神獸。其形象為一匹駿馬,背負一頭燕子,象徵著吉祥、喜慶和飛黃騰達。
特徵 | 描述 |
---|---|
外形 | 馬身燕背,馬頭昂揚,燕子展翅 |
象徵 | 吉祥、喜慶、飛黃騰達 |
出處 | 最早記載於漢代《瑞應圖》 |
傳説 | 據傳飛馬踏燕是天宮的祥瑞之獸,每當其出現,就會帶來和平和繁榮。 |
歷史淵源
飛馬踏燕的形象最早見於漢代《瑞應圖》。在古籍中,飛馬踏燕也被稱為「飛燕踏歌」,意指祥瑞臨門,國家昌盛。
象徵意義
飛馬踏燕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
- 吉祥:飛馬代表騰飛,燕子代表招福,兩者結合寓意吉祥如意。
- 喜慶:飛馬踏燕的形象常出現在喜慶場合,如婚禮、節日等,代表著喜氣洋洋。
- 飛黃騰達:馬奔騰千里,燕子展翅高飛,飛馬踏燕寓意著事業順利,前途光明。
傳説故事
相傳,在漢武帝時期,飛馬踏燕曾出現在長安城。當時,武帝正在修建明光宮,飛馬踏燕飛臨宮殿上空,鳴叫不已。武帝見此吉兆,大喜過望,便將其形象刻在宮殿牆壁上,以示慶賀。
文化影響
飛馬踏燕的形象在中國文化中廣泛流傳。其形象被用於繪畫、書法、雕塑等藝術形式,並出現在民間傳説和故事之中。至今,飛馬踏燕仍是中國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
延伸閲讀…
銅奔馬
東漢銅奔馬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