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八卦圖解天地生成奧秘
陰陽八卦圖,自古流傳,闡釋《易經》陰陽交感化生萬物的深奧哲學。圖形由一組對稱的陰魚與陽魚組成,以太極圖圓形分隔陰陽,形成象徵白天黑夜的黑白分佈。陰魚中有陽眼,陽魚中有陰眼,體現萬物陰陽融合、相互轉化的規律。


八卦圖的內圈稱作四象,劃分天地東西南北與春夏秋冬。外圍添加陽明與厥陽,形成六合學説,進一步完善四象理論。若加上圓心,即形成五行概念:火、水、木、金、土。
以四象為基礎,通過「一分為二」的切割,八卦圖應運而生。先天八卦源於伏羲,其位置固定於南乾北坤、東離西坎,後天八卦則由周文王所定,與先天卦位有所不同。八卦加軸心,名為九宮。
乾卦代表陽剛,坤卦代表陰柔。坎卦喻險阻,離卦表光明。震卦主震動,兑卦示悦樂。巽卦示柔順,艮卦表穩重。八種卦象涵蓋萬物,闡釋自然與社會的變化。
陰爻以「–」示陰,陽爻以「—」表陽。三個陰陽爻組合成一組,組成八個經卦。陰陽爻的交錯變化,體現陰陽相生相剋、和矛盾對立統一的法則。
孔子將《易經》納入儒家經典,漢代道家更從中發展出五行學説。時至今日,陰陽八卦仍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為理解天地運行、把握人生規律提供了深刻啟發。
陰陽八卦圖:中國古代哲學的象徵與奧義
陰陽八卦圖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極具代表性的符號,藴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與宇宙觀。本文將深入探討陰陽八卦圖的起源、構成、意義以及在傳統文化中的應用。
起源
陰陽八卦圖的起源悠久,相傳在戰國時期由伏羲氏所創,後經周文王、周公等人推演完善。據《易傳》記載,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察宇宙萬物,發現事物皆有陰陽對立、互動的規律,遂繪製成「八卦」之象,以表示這種陰陽運行變化之道。
構成
陰陽八卦圖由兩個同心圓組成,外圓代表天地,內圓代表陰陽。陰陽相生相剋、循環不已,形成四象:太陰、少陰、少陽、太陽。再以陰陽兩爻組成八卦,分別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兑。
八卦 | 象徵 | 五行 | 方位 |
---|---|---|---|
乾 | 天 | 金 | 西北 |
坤 | 地 | 土 | 西南 |
震 | 雷 | 木 | 東 |
巽 | 風 | 木 | 東南 |
坎 | 水 | 水 | 北 |
離 | 火 | 火 | 南 |
艮 | 山 | 土 | 東北 |
兑 | 澤 | 金 | 西 |
意義
陰陽八卦圖寓意深遠,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以下幾大概念:
- 一體兩面:陰陽八卦圖中的黑、白兩色代表宇宙萬物的兩個對立面,如同事物的一體兩面。
- 對立統一:陰陽相剋相生,形成動態平衡的統一體,象徵著事物對立的統一性和變化規律。
- 循環遞變:陰陽八卦圖中的八個卦象不斷轉化,體現了事物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規律。
- 萬物有象:陰陽八卦圖中每個卦象都對應著特定的自然現象或社會事物,反映了中國古代哲人對宇宙萬物的認識。
應用
陰陽八卦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廣泛應用,涉及哲學、醫學、建築、風水等領域。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