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三陵之首,清永陵
遼寧新賓之永陵鎮,坐落著清永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以上四代祖先的陵寢。與福陵(東陵)、昭陵(北陵)並稱盛京三陵,永陵以其年代久遠、輩份崇高而居「三陵之首」。
永陵之始與沿革


永陵始建於明末萬曆年間,時稱興京陵。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將諸祖陵遷入東京陵。清朝立,於興祖墓後 соорудил 肇祖衣冠冢。崇德年間,封喬山尼雅滿山崗為「啓運山」,並始建享殿、配殿、方城門牆。順治十六年賜名永陵,寓意「江山永固」。
神道與入口
永陵神道約長八百米,神道口立有下馬碑。神道兩側無石像生或華表。正紅門是永陵入口,其木柵欄門為滿族建築特色。
四祖碑亭
正紅門內為四祖碑亭,紀念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碑亭建於順治年間,內有神功聖德碑,以滿、蒙、漢三語頌揚祖先功德。碑亭建築為歇山琉璃頂,浮雕龍形似犬,與滿族尚犬習俗有關。
祭祀配套
四祖碑亭周圍設有果房、朝房等祭祀配套設施。這些配套設施曾多次擴建或改建,但仍保持了原有的滿族建築風格。
表 列
年份 | 事件 |
---|---|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 興京陵建立 |
天命九年(1624年) | 景祖、顯祖等諸陵遷入東京陵 |
崇德元年(1636年) | 封肇祖衣冠冢 |
崇德六年(1641年) | 封喬山尼雅滿山崗為「啓運山」 |
順治十年(1653年) | 開始興建享殿、配殿、方城門牆 |
順治十六年(1659年) | 賜名永陵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 建造下馬碑 |
雍正三年(1725年) | 擴建享殿、配殿 |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 再舉東巡展謁三陵大禮慶成記 |
鹹豐年間(1851-1861年) | 重修永陵 |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 再度重修永陵 |
1988年 | 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4年 | 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清永陵
清永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鎮,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座皇帝陵寢,也是唯一一座葬有兩位皇帝和一位皇后的陵寢,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歷史背景
清永陵始建於順治八年(1651年),是順治皇帝為其父皇太極皇帝和孝莊文皇后修建的陵墓。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駕崩,也葬於此地。
建築結構
清永陵依山而建,規模宏大,佔地面積約80萬平方米,包括神道、石牌坊、隆恩殿、寶城、隆恩門、地宮等建築。
建築 | 描述 |
---|---|
神道 | 長約1,100米,寬約60米的石板道路,兩側排列著石人石獸。 |
石牌坊 | 位於神道北端,共有五座,分別為隆恩門、神功聖德碑亭、配天興聖功碑亭、功德碑亭和孝陵碑亭。 |
隆恩殿 | 為陵寢的主殿,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內供奉順治皇帝、孝莊文皇后的牌位。 |
寶城 | 四方形城牆,圍繞隆恩殿和順治皇帝的地宮。城牆外側飾有琉璃瓦件。 |
隆恩門 | 為寶城的南門,門額題寫「隆恩」。 |
地宮 | 位於寶城中央,分為順治皇帝的地宮和孝莊文皇后的地宮兩部分。地宮內存放著皇帝和皇后的棺槨以及大量的陪葬品。 |
陪葬品
清永陵出土的文物極為豐富,包括金、銀、玉、瓷、漆器等珍貴物品,其中最著名的有:
- 金縷玉衣
- 九龍金冠
- 玉質如意
- 青花瓷器
- 金銀首飾
這些文物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也反映了清代的工藝技術和喪葬習俗。
考古發現
1956年至195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清永陵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結果表明,陵寢完好保存,地宮內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這次發掘為研究清代歷史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文化意義
清永陵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清代帝陵,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它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座皇家陵寢,見證了清朝統治的開始。陵寢內豐富的文物也為研究清代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工藝技術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清永陵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也是清代歷史文化的重要寶庫。
延伸閲讀…
清永陵
清永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