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沿革與特色
建校緣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高校,建於 1922 年,為培養日本帝國之菁英學子而設立。二戰後,台灣省政府接收後改組為台北高級中學。隨後,為培育大量中學師資,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於 1946 年成立。1949 年,台北高級中學併入師範學院,承襲其校地與豐富歷史底藴。1955 年,師範學院改制為師範大學,開始培養各科老師與研究人才。
歷史系特色


歷史系作為師範教育體系中的一環,肩負培養中學歷史教師與史學研究人員的使命。繫上設置學士、碩士與博士班,課程內容涵蓋「中國史學羣」、「世界史學羣」、「台灣史學羣」與「應用史學羣」。學生可廣泛閲讀歷史典籍,訓練歷史寫作,並培養史料批判與解析能力。
跨學科學習是歷史系的一大特色,強調歷史學與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密切關聯。透過多角度的考察,學生得以全面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與意義。同時,繫上也重視多元史觀與詮釋性,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歷史的實質和主觀面向。
近年趨勢
現代社會對歷史研究的多元化需求,促使歷史系將知識與方法應用於博物館、新聞報導、文化資產保存等領域。此外,運用數位技術進行人文研究,拓展歷史視野與解讀能力也蔚為風潮。
與高中歷史教育之差異
高中歷史教學著重於史事記憶,而大學歷史學則著重於史實辯證與學術探究。歷史不僅是事件的紀錄,更是對過去與現在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因此,歷史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與批判歷史觀點的能力。
未來展望
課程大綱
課程名稱 | 課程內容 |
---|---|
歷史學概論 | 歷史學科的性質、研究方法、歷史思潮 |
史料學 | 史料的種類、判別與應用 |
中國史 | 中國各朝代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 |
世界史 | 世界主要文明的崛起、發展與互動 |
台灣史 | 台灣史前史至當代史的演變 |
影視史學 | 運用影視文本解讀歷史事件 |
數位人文 | 數位技術在人文研究中的應用 |
近代中國史 | 清朝統治時期的中國政局與社會變遷 |
文藝復興運動 |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思想、文化與藝術的影響 |
師大歷史:百年文化傳承
師大歷史:創建與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師大」)誕生於1922年,前身為「台北師範學校」。1943年,升格為師範學院,並於1949年更名為師範大學。師大作為台灣師範教育的搖籃,至今已走過百年歲月。
師大歷任校長
任期 | 校長 |
---|---|
1922-1924 | 稻垣千代松 |
1924-1928 | 上野益三 |
1928-1938 | 佐久間政一 |
1938-1945 | 加藤完治 |
1945-1949 | 許壽裳 |
1949-1950 | 傅斯年 |
… | … |
師大系所設置
師大現設有10個學院,下轄85個系所,涵蓋教育、人文、社會科學、理學、藝術等領域。其中,以歷史系最為著名,素有「史學堡壘」之稱。
師大歷史系特色
師大歷史系成立於1949年,專注於歷史研究與教學,在台灣史學界享有盛譽。其特色包括:
- 強大的師資陣容:擁有專精於不同歷史時期的資深教授,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途徑。
- 豐富的藏書資源:校內設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提供學生便利的史料調閲管道。
- 國際學術交流:積極與海內外學術機構合作,舉辦研討會、邀請國外學者授課。
- 培養歷史素養: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史料解讀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考能力。
師大歷史系著名校友
師大歷史系培育出許多傑出的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名人,其中包括:
- 吳密察:台灣史權威,曾任台灣師範大學校長
-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院士,專攻中國史
- 張晉藩:中研院院士,專攻中國古代史
- 翁義聰:台北市立美術館首任館長,專攻藝術史
- 蕭瓊瑞:文化界指標性人物,曾任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師大歷史的未來展望
延伸閲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師大歷史系將繼續秉持「追求真理、培育人才」的辦學理念,堅持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並重。未來,將持續深化國際交流、拓展研究領域,並培養更多具備史學素養、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新一代歷史學者和社會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