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杏出牆:誤解千年的詩詞意涵
引言
「一枝紅杏出牆來,牆外人行正獨愁」[南宋詞人葉紹翁的這首七言絕句《遊園不值》是最有名的「紅杏出牆」詩,但「紅杏出牆」卻被誤讀千年,其實它的本意並不是現代人所認為的——不正常男女關係及對婚姻的背叛。]


杏花:象徵春天與變遷
杏花,與中華民國國花——梅花一樣,同屬於薔薇科的一種落葉喬木。自古以來,農夫就是根據杏花是否開放,來決定耕種的適當時機。杏花因春而開花,春盡而凋落,它象徵著絢麗燦爛的無限春光。
杏花在唐宋詩詞中的意涵
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中,以杏花象徵旅途中的希望;吳融在《途中見杏花》中,以杏花寄託對故國的思念;陸遊在《馬上作》中,以杏花隱喻北伐抗金的決心。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則表現了友人吝嗇美景的心情。
紅杏出牆:象徵性與誤解
「紅杏出牆」的本意,並非現代人所理解的那樣。它只是「春色」的一部分,象徵著春日的生機勃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被誤讀為情愛的越矩之舉。
歷代文人對杏花的歌頌
歷代文人們對杏花的歌頌不絕於耳。他們以杏花為題,寄託了不同的情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杏花意象。
杏花與文化傳説
在唐朝,棋盤山下有一位名叫杏花的孝順姑娘。她的故事傳唱至今,成為杏花品德高尚的象徵。
杏花:象徵春色與希望
杏花因春而發,春盡而逝,它有絢麗燦爛的風光,也有凋零孤寂的悲愴。它既是春色的象徵,也是希望與變遷的見證。
表格:杏花在詩詞中的意涵
詩人 | 作品 | 意涵 |
---|---|---|
杜牧 | 《清明》 | 旅途中的希望 |
吳融 | 《途中見杏花》 | 對故國的思念 |
陸遊 | 《馬上作》 | 北伐抗金的決心 |
葉紹翁 | 《遊園不值》 | 友人的吝嗇 |
紅杏出牆:古今寓意探究
引言
「紅杏出牆」一詞,典出明朝小説《金瓶梅》,比喻已婚女性背叛丈夫,與他人私通。這句成語歷經數百年流傳,其寓意不斷演變,從最初的道德譴責,到如今的文學隱喻,深刻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風俗和價值觀念。
典故溯源
「紅杏出牆」一詞出自《金瓶梅》第二十八回:「原來牆外院子裡,杏花開得正茂。……不想潘金蓮在外窺看,見西門慶腰裡系著皂紗褶子,從牆外探將進來。」牆外的杏花盛開,象徵著潘金蓮的青春和誘惑,而西門慶的爬牆進院,則暗喻著兩人的私情。
典故出處 | 情節 |
---|---|
《金瓶梅》第二十八回 | 潘金蓮偷窺西門慶翻爬牆院,兩人趁機私會 |
歷代寓意演變
朝代 | 寓意 |
---|---|
明代 | 道德譴責,批評女性不守貞節 |
清代 | 文學隱喻,借用典故抒發男女情愛 |
現代 | 社會變遷,對傳統道德觀唸的鬆動 |
文學應用
「紅杏出牆」一詞在文學作品中被廣泛運用,既有褒義,也有貶義。
文學作品 | 寓意 |
---|---|
元代雜劇《西廂記》 | 讚美張生和崔鶯鶯的堅貞愛情 |
紅樓夢 | 批判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私情,認為他們有違社會倫理 |
魯迅《傷逝》 | 以「紅杏出牆」隱喻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悲劇 |
現代意義
在現代社會,「紅杏出牆」一詞的寓意逐漸寬鬆。婚姻觀唸的變化和性解放的思潮,使得人們對婚外情的看法不再像傳統那般嚴苛。
當代觀點 | 態度 |
---|---|
傳統保守派 | 譴責和唾棄婚外情 |
自由開放派 | 婚外情是一種個人選擇,不應過度幹預 |
結語
延伸閲讀…
紅杏出牆_百度百科
紅杏出牆
「紅杏出牆」一詞自古流傳至今,其寓意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演化。從道德譴責到文學隱喻,再到現代的社會反思,這個成語折射了不同時期的價值觀和社會風俗。在當今社會,面對多元的道德觀念,我們需要審慎思考「紅杏出牆」的現代意義,建立起符合時代精神的倫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