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3 3 月, 2024

氣結的原委與對應之策

氣結一詞,常見於中西醫學的論述中。中醫認為,氣血循環受阻,導致經脈阻塞,形成氣結。西醫則將其解釋為「肌筋膜症候羣」,即包覆肌肉的束膜失去平衡,導致緊繃、抽筋等問題。此外,體內組織液代謝廢物沉積,也可能形成氣結。

處理氣結的方式應對症下藥。「肌筋膜症候羣」可透過按摩、熱敷等方法緩解,但根本改善之道在於建立拉伸和肌力訓練的習慣。運動與伸展有助於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氣結。

氣結 Play

然而,部分常運動者仍出現氣結問題,原因在於肌肉緊繃。建議運動時搭配伸展、放鬆肌肉等動作,避免肌肉膜過度緊繃。

肩頸部常見氣結,原因是低頭造成肌肉緊繃。治療時可針對前胸索乳突肌、側斜角肌、後側頭夾肌等部位進行放鬆。

氣結

氣結的形成與阻塞、循環息息相關。運動時若忽略伸展和放鬆,仍會造成肌肉膜緊繃,進而引發氣結。因此,維持肌肉均衡至關重要。

延伸探討

傳統的中醫調理,注重「氣」、「血」的均衡,以及人體內形、無形養分的平衡。經絡是氣血循環的通道,如果運行受阻,就會產生氣結。

西醫的「肌筋膜」概念,則是指包裹在肌肉外的束狀組織,負責穩定肌肉組織。當肌力不足時,肌筋膜會失去平衡,出現異常收縮、抽筋等問題,形成肌筋膜症候羣。

形成氣結的另一個因素來自組織液的循環。組織液是細胞周圍的液體,負責輸送養分和代謝廢物。如果廢物無法順利回收,就會逐漸沉積,形成有形的硬塊,稱為氣結。

治療氣結的方法,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著重於按摩、熱敷等穴道刺激和氣血調整。西醫則採用局部注射、藥物治療等方式。

預防氣結的關鍵在於維持肌肉與筋膜的均衡,並適時伸展放鬆。運動時,切忌過度用力或忽略伸展,否則容易造成氣結。

以下表格歸納了氣結的類型、形成原因、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

類型 原因 治療方法 預防措施
中醫氣結 經絡阻塞 按摩、熱敷 通暢經絡
肌筋膜症候羣 肌筋膜失衡 按摩、熱敷、拉伸 加強肌力訓練
組織液沉積 代謝廢物堆積 針灸、拔罐 促進循環
運動過度 肌肉過度緊繃 放鬆、伸展 適度運動、避免過度用力

氣結:內心鬱結的症狀與應對之道

氣結,是指心氣鬱結而難以抒發,長時間累積於體內所形成的症狀。這種鬱結感不僅會影響心理健康,也可能對生理產生負面影響。

氣結症狀

氣結的症狀包括:

症狀 主要表現
胸悶 胸口有壓迫感或窒息感
胸痛 心口作痛,或有刺痛、隱隱作痛
脅痛 肋骨下兩側疼痛或脹痛
吞嚥困難 喉嚨有異物感,吞嚥時感到阻礙
噯氣 頻繁打嗝
腹脹 腹部脹氣,伴有屁多
便秘或腹瀉 排便不順暢,或大便稀溏
失眠 難以入睡或睡眠品質不佳
心悸 心跳加速或不規律
焦慮 莫名其妙的緊張感或害怕
抑鬱 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

氣結原因

氣結的成因複雜,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情緒因素:壓力、焦慮、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長期累積於心,導致心氣運行不暢。
  •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久坐、熬夜、飲食不規律等,會損傷脾胃之氣,影響氣機運行。
  • 體質虛弱:身體體質虛弱,氣血不足,也容易出現氣結。

氣結的危害

氣結長期不解除,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 影響心理健康:氣結會導致情緒起伏大,容易焦慮、抑鬱。
  • 損傷身體:氣結會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出現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
  • 引發疾病:長期氣結會增加患慢性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

氣結的應對之道

應對氣結,可採取以下方法:

  •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緒波動過大,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飲食均衡,不暴飲暴食;適當運動,強健體魄。
  • 適時釋放壓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釋放方式,如與人聊天、運動、聽音樂等。

結語

氣結是常見的健康問題,與情緒、生活方式、體質等因素有關。氣結長期不解除,會對身心造成危害。因此,學會應對氣結的方法,並從日常生活中預防氣結的發生,至關重要。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