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一則來自梅山的戴姓國小教師來函,闡述了其懷孕期間的驚人遭遇。原本被宣告胎死腹中的胎兒,竟在人工流產後奇蹟般地在掃瞄檢驗中再次出現。感激上天保佑的她,滿懷期待地許願若生下男丁,定當廣施佈施。
台北市一家書局負責人李小姐,心懷善念地將陳教授的因果力作贈予有意閲讀者,並表示這些書冊已在短短幾天內分送完畢。
讀者張小姐來函分享其行善後獲得的豐碩回饋,不僅往日困擾她的香港腳和右腹疼痛不藥而癒,先生的事業也蒸蒸日上,更令人欣慰的是,騙取她三千元者已向她致歉,證明善書確實有感化人心之功效。


住於中壢的陳先生轉述其友人行善後所產生的奇事。這位友人的兒子長年求親不成,在行善數週後,竟突然有人上門提親,兩方一見傾心,不到兩星期便宣告定婚。此外,該友人的妻子亦因參與佈施而獲得生育,令其感激不已。
(九)
張教授以其父親為例,強調因果報應之真實性。其父因正直忠厚,多次於災難中倖免於難,其子女也得以順利來台。
一位張先生分享自身經歷,證明行善有助於婚姻美滿和事業發展。在母親的建議下,他積極參與行善活動,沒想到事業在短時間內從谷底翻升,連原本困擾多年的婚姻問題也迎刃而解。
同時代,陳先生則 narrates 了其友人的奇遇。其友人因貪圖暴利,將含有強烈農藥的蔬菜上市販售,結果卻在運送過程中遭遇意外身亡,被視為現世報的一種。
(八)
從事特殊食品加工的黃先生因閲讀筆者著作,而熱心助印行善,並致力於善書推廣。近日,他生意興隆之餘,更於機車遭貨車輾軋事故中倖免於難。
另一位見證者是某先生。早年生活清貧的他因不斷行善,奮鬥不懈,終而成為企業家。同時,他的善心善行也為其帶來好運,一場颱風意外中僅其住處安然無恙。
(七)
一位苦命婦人自述其坎坷的人生經歷,並深信人的遭遇皆為過去所作所為的果報。然而,她也發現善有善報,在最無助之時,往往會有貴人出現,解其燃眉之急。
(六)
台北的一位張太太感念善行所帶來的奇妙感應,詳述其行善後的許多善果。不僅自己身體康復,家庭美滿,連同家人親友也皆受益良多,其中包括了難產順利、癌症絕處逢生等事件。
(五)
一位慈善團體的主要負責人蔡小姐分享了連續數年的奇特遭遇。她發現自己不論在工作或生活中,總有股無形力量在保護協助她,助其度過危機,解決困難。
(四)
南投的一位陳先生因經歷了一段難忘的奇遇而堅信用善行修福,其子因腦炎陷入病危,多次發出病危通知,在醫院經過一番波折後,最終竟克服困難奇蹟康復。
(三)
醫生林湧泉因受學生之託,協助其進行慈善活動,發現在做善事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秩序大為改善,學習成績也有顯著提升。有位老師更是因為熱心行善,而導致其管理的班級特別和諧有愛心。
(二)
嘉義一位學校管理組長推動了一系列有助於改善校園風氣的措施,並組織了一支關懷清寒學生的愛心基金會。其工作態度和行為,成功影響了學校的師生,校園風氣隨之改善,問題事件大幅減少。
(一)
作者強調唯有發揮無私之愛,才能消除敵意和暴力。同時,他引用德國大教育家史勃朗格之語,説明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應為「教育愛」。
雲鶴教授:教育界的一代宗師
引言
雲鶴教授在台灣教育界享有盛譽,其一生致力於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為後世樹立了典範。本文將透過回顧雲鶴教授的生平、教育理念和貢獻,深入探討這位一代宗師對台灣教育發展的影響。
生平簡歷
時間 | 事件 |
---|---|
1872 | 出生於台南府 |
1896 | 畢業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
1900 | 前往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深造 |
1920 | 獲聘為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助教授 |
1932 | 回台擔任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校長 |
1945 | 戰後出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 |
1953 | 當選國立編譯館館長 |
1958 | 病逝於台北 |
教育理念
雲鶴教授的教育理念深受西方教育思想啟發,強調「以兒童為中心」、「陶冶品格」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他認為教育不應只注重學業成績,更應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其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感。
教育貢獻
師範教育改革
大學教育發展
戰後,雲鶴教授出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帶領台大邁入現代化。他引進院系制,整頓校務,創立許多新的系所,使台大成為台灣高等教育的重鎮。
國民教育制度化
延伸閲讀…
我怎樣改造了自己的命運-雲鶴教授著 – 佛法就是活法
懺悔就在即時/雲鶴
雲鶴教授擔任國立編譯館館長期間,領導編纂中小學教科書和師資培訓教材。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國民教育制度,推動台灣教育普及化和品質化。
結論
雲鶴教授的一生投身於教育事業,其深刻的洞見和卓越的貢獻對台灣教育發展影響深遠。他以「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改革師範教育,以院系制整頓大學教育,並建立起國民教育制度,為後世樹立了不朽的典範。他堪稱是台灣教育界的一代宗師,其精神將永垂不朽,不斷激勵後人為教育奉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