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虎爛」的由來:俚語探源]
緣起
自明鄭時期以降,隨著閩南、客家、潮汕等移民湧入台灣,多元宗教信仰也隨之傳入,成為民間安撫精神的寄託。當時的神明祭祀因經濟困頓,多以簡樸形式進行,廟宇建築也以素雅為主。為節省開支,便以彩繪裝飾廟宇,這也被稱為「話仙」。


畫師技藝
彩繪畫師的技法多師承於三國曹不興和唐朝吳道子的畫聖手法,有「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説,意指其畫作栩栩如生。
「畫虎難」的比喻
民間俗諺有云:「鬼最好畫,因無人見過;虎最難畫,因見虎必逃。」由此衍生出「畫虎難」的比喻,用於形容虛構不實之談。
「畫虎爛」的轉變
隨著時光流逝,「畫虎難」轉化為「畫虎爛」,意為誇大説謊。由於「畫虎爛」一詞過於粗俗,原意已逐漸失傳。
民間版本
民間流傳著各種「畫虎爛」詞源的版本:
版本 | 內容 |
---|---|
吳道子作虎 | 傳説吳道子曾受命為太守作畫,因未曾見過老虎,遂用想像創作。太守看完後大笑,説:「你畫的哪裡是老虎,根本就是一頭病貓!」吳道子自知理虧,便將畫中的老虎「點睛」,頓使其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
道士降妖 | 相傳有一道士降妖伏魔,所繪製的符咒中有一頭威猛的老虎。但當妖邪被制服後,老虎卻突然消失,道士才發現自己只畫了老虎的輪廓,並未點睛。從此,人們便用「畫虎爛」來形容虛假誇大之語。 |
[結論]
「畫虎爛」一詞的演變反映了民間語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儘管其原意有所改變,但其藴含的比喻意味卻依然深刻,提醒人們謹言慎行,切勿虛構不實之言。
‘畫山畫水畫虎爛’:論網際網路與公共輿論的扭曲
網際網路的普及,造就了訊息爆炸的時代,資訊的傳播不再受傳統紙媒與電子媒體的限制,使得個人或團體都能輕易地在網路上發聲,然而,這種自由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畫山畫水畫虎爛」現象的盛行。
「畫山畫水畫虎爛」一詞源於中國近代社會,用於形容那些誇張不實、故作驚人之語的行為。在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現象變本加厲,許多人利用網際網路的匿名性和便捷性,散播不實資訊、渲染負面情緒,甚至蓄意製造衝突和恐慌。
這種現象的產生,與網際網路的匿名性和演算法的偏頗有很大關係。在網際網路空間,個人隱藏在虛擬身分之後,可以毫無顧忌地發表言論,而演算法則往往會優先顯示具有爭議性或聳動性的內容,這使得不實資訊更容易被廣泛傳播。
「畫山畫水畫虎爛」的影響
「畫山畫水畫虎爛」現象對公共輿論和社會秩序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
影響 | 描述 |
---|---|
誤導公眾 | 不實資訊的氾濫會誤導公眾,影響對公共事務的正確判斷。 |
煽動情緒 | 渲染負面情緒和製造恐慌,會煽動公眾的情緒,造成社會動盪。 |
破壞社會信任 | 不斷的虛假訊息和負面宣傳會破壞社會信任,削弱公共機構和專家的公信力。 |
助長網路霸凌 | 網際網路的匿名性和便捷性助長了網路霸凌,讓一些人可以躲在螢幕後肆意攻擊他人。 |
反制「畫山畫水畫虎爛」現象
要反制「畫山畫水畫虎爛」現象,需要多管齊下的措施:
措施 | 描述 |
---|---|
加強媒體素養教育 | 提升公眾的媒體素養,讓他們能夠識別不實資訊和偏頗報導。 |
加強網路管理 | 政府和網路平台需要加強網路管理,打擊虛假訊息的散播,並對造謠者採取法律制裁。 |
鼓勵理性討論 | 在網路空間營造理性討論的氛圍,減少情緒化的表態,鼓勵客觀理性的思考。 |
加強事實查核 | 支持事實查核機構,幫助公眾辨別真假資訊。 |
結論
延伸閲讀…
談談「畫虎爛」的由來 – 仙仔的宗教生活
畫唬爛v.s喀唬爛 – 創作大廳
「畫山畫水畫虎爛」現象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大挑戰,它對公共輿論和社會秩序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要反制這種現象,需要政府、網路平台和公眾共同努力,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加強網路管理、鼓勵理性討論、加強事實查核,營造一個健康、客觀的網路環境,讓真實的訊息得以被看見,讓社會大眾免於不實資訊的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