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偈頌:菩提本無樹
偈頌 | 解讀 |
---|---|
1.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佛教禪宗偈頌,強調「空」的思想。 |
2.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佛教禪宗偈頌,強調「淨」的思想。 |
菩提本無樹:空性的思想


菩提樹象徵「大徹大悟」,偈頌點出「菩提本無樹」,意謂悟道無須寄託於外物。明鏡台象徵「心如明鏡」,偈頌強調「明鏡亦非台」,意謂本心無需外在拭拭,本來清淨。
身是菩提樹:入世的修行
身是菩提樹,喻人身本具菩提心性;心為明鏡台,喻人心本具清淨明澈。勤拂拭喻時時修行,以淨化身心的塵埃,實現入世修行。
比較與辨析
「菩提本無樹」強調空性,否定外在追求,追求悟道應返求自身。而「身是菩提樹」強調淨化身心,注重入世的修行。兩者思想上有區別,但最終目的是相同的。
菩提明鏡意思:禪宗修持心要
菩提明鏡意思
菩提明鏡是一種象徵性的比喻,用來描述禪宗修持心要。菩提意為覺悟,明鏡指清澈明亮的鏡子。因此,菩提明鏡意指覺悟後的清明心性,不受煩惱塵垢所染。
菩提明鏡的特性
特性 | 描述 |
---|---|
清澈無礙 | 心境澄明,不起分別執著 |
照見本性 | 能夠洞察本來的面目,了悟自性 |
不動如山 | 任由外境紛擾,心性依舊安穩不動 |
隨緣應變 | 順應因緣而不執著,圓融無礙 |
明瞭自心 | 明白自己內心的狀態,不受外境迷惑 |
修持菩提明鏡的方法
修持菩提明鏡需要遵循以下步驟:
- 正見:建立正確的見解,明白諸法皆空,無我無相。
- 正念:專注於當下,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 正語:言行舉止不與真理相違背,不妄語、綺語、兩舌、惡口。
- 正業:不造作惡業,遵循戒律,培養慈悲心。
- 正命:以正當的手段謀生,避免殺生、盜竊等不善業。
菩提明鏡的境界
修持菩提明鏡到一定程度後,即可達到以下境界:
- 心靈清淨安穩
- 智慧增長,明辨是非
- 解脱煩惱,證得解脱
- 增長功德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