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帝長陵選址秘辛][TOC]
永樂帝朱棣,奪位後便籌劃營建皇陵,以彰顯其皇權正統。然而,在選址過程中,卻屢屢遇挫。
首選告終


最初,一位術士選中「燕家台」,朱棣得知其名與「晏駕」同音,寓意不吉,遂將其斬殺。後又一術士選中之地,因「狼兒峪」之名,觸犯其敏感,同樣慘遭毒手。
廖氏獻策,戴罪立功
此時,民間名聲顯赫的廖均卿出山,進獻一處名喚「黃土山」之地。朱棣前往勘察,見其後山連綿,前臨流水,心竊喜之。唯獨「黃土山」之名略嫌俗氣,朱棣遂更名為「天壽山」,確定為皇陵地址。
湧泉疑雲,天子鎮壓
豈料,在天壽山動工之際,墓穴處突然湧出泉水,羣臣認為不祥。廖均卿奏請朱棣親臨現場,以天子威嚴鎮壓泉水。朱棣遂攜重臣前往,泉水果然停止流淌。
欽差誤選,捨命明志
在此之前,朱棣曾兩度處決選址不當之術士。廖均卿恐步其後塵,故遣人前去勘察初選之地「燕家台」。試探朱棣口氣,朱棣盛怒之餘,仍念及其勞苦功高,賜死於軍前,以示威嚇。
重臣疑慮,天子定奪
儘管廖均卿獻策有功,但其在「燕家台」一事上的舉止,令羣臣懷疑其用心。朱棣思慮再三,終未降罪於廖均卿,並親自監工,督促皇陵修建。
陵寢落成,天子安息
永樂十八年(1420),長陵落成,朱棣遂將其祖父、父親及自己葬於陵寢之中。至此,朱棣帝業穩固,皇陵風水之爭告一段落。
附:取址風水考據
廖均卿選址原則
- 山環水繞,藏風聚氣。
- 背有倚靠,前有明堂。
- 地下水脈旺盛,滋養山體。
- 環境清幽,利於冥府安息。
朱棣對風水的重視
朱棣篤信風水之説,認為皇陵選址直接關係到國運安危。故而親自參與選址,並斥巨資修建長陵,以彰顯其統治權威。
廖均卿:武裝抗日的中原軍政巨擘
人物簡介
廖均卿(1893-1952),字錫卿,中國近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曾任國民革命軍第22集團軍總司令、豫鄂皖綏靖公署主任等要職。在抗日戰爭中,他領導鄂豫皖邊區軍民堅持抗敵,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早年經歷與思想形成
廖均卿出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縣,早年投身辛亥革命,後加入中國國民黨。1921年進入黃埔軍校學習,深受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影響。他認為中國革命的關鍵在於農村,主張發動農民力量,建立農村政權。
北伐戰爭中的表現
北伐戰爭期間,廖均卿率領所部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他參與了汀泗橋戰役、黃麻起義等重要戰鬥,為國民革命軍的勝利做出了傑出貢獻。
鄂豫皖根據地的建設
1932年,廖均卿奉命前往鄂豫皖邊區主持剿匪。他一邊清剿土匪,一邊積極發展農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下,他領導軍民擊退國民黨中央軍的圍剿,逐步擴大根據地的範圍和影響力。
抗日戰爭中的領導
抗日戰爭爆發後,廖均卿率領鄂豫皖軍民頑強抗擊日軍侵略。他指揮了一系列著名的戰役,如廣濟戰役、棗宜會戰等,有效地牽制了日軍主力。同時,他還積極推行「減租減息」政策,團結羣眾,激發抗戰鬥志。
戰後生涯與功勳
抗戰勝利後,廖均卿與劉鄧大軍會師中原,並協助其發動豫西戰役、襄樊戰役等,解放了廣大地區。建國初期,他歷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南京軍事學院院長等職務。1952年,廖均卿因病去世,享年59歲。
延伸閲讀…
廖均卿(明代著名的風水大師)
廖均卿點明十三陵傳奇
廖均卿的一生功績卓著,深受人民愛戴。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革命家,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主要成就一覽表
成就 | 簡述 |
---|---|
北伐戰爭 | 參與汀泗橋戰役、黃麻起義等,為國民革命軍勝利做出了貢獻 |
鄂豫皖根據地建設 | 領導軍民建立抗日根據地,擊退國民黨中央軍的圍剿 |
抗日戰爭 | 指揮廣濟戰役、棗宜會戰等,牽制日軍主力,激發抗戰鬥志 |
戰後生涯 | 協助劉鄧大軍解放中原,擔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
軍事實績 | 善於指揮作戰,戰果顯著 |
政治思想 | 堅定信仰三民主義,主張發動農民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