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位處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鹹陽市乾縣梁山,是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的合葬墓。這座唐朝的陵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其陵園規劃氣勢磅礡,地表上的唐代石刻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乾陵不僅是中國古代陵墓建築的傑作,更是研究唐代歷史和文化的寶貴遺產。乾陵作為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主墓,至今已出土許多珍貴文物,為後人瞭解唐代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此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乾縣梁山之麓,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之所。此陵築於唐代,竣工於光宅元年(684年),並在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取依山為陵的建築風格。陵內不僅有主墓,還有十七座陪葬墓,埋葬著其他皇族成員與有功之臣。[1] 乾陵以宏偉的陵園規劃和大量的唐代石刻聞名於世。


陵墓的建設與歷史
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任命韋待價為吏部尚書,負責乾陵的工程。次年8月,唐高宗李治下葬,工程仍在進行。[2][3] 神龍二年(706年)5月,中宗李顯下令將武則天葬入乾陵。此前,中宗還赦免了在武則天統治時期被迫害致死的皇族,並將他們重新厚葬,包括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潤、章懷太子李賢等。同年,乾陵加建了許王李素節、澤王李上金、義陽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4]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中,黃巢率領40萬大軍試圖盜墓,但未能找到墓道口。[5] 天祐二年(904年)正月,乾陵下宮被盜焚,兩年後,唐朝政權滅亡。[6]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崇州節度使温韜曾發掘所有唐朝皇陵,但乾陵因結構堅固而倖免。[7] 明朝嘉靖年間(1521-1566年),一場大地震幾乎將陵園完全毀壞。[8][9] 1958年,當地農民在炸石時偶然發現了墓道口。1960年2月,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並準備繼續發掘。但由於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和國務院的通知,目前的發掘工作已經停止,乾陵可能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盜掘的陵墓。[10]
乾陵的內部分為陵墓和寢宮兩部分。寢宮部分仿照宮殿建築,設有神座,由宮人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內侍和上祭。寢宮的位置據史料記載不詳,可能在西南方邀駕宮附近。[11]
乾陵 |
唐代 |
陝西省鹹陽市乾縣梁山 |
陵墓規模 |
大型 |
依山為陵 |
建設完成 |
光宅元年(684年) |
— |
加蓋完成 |
神龍二年(706年) |
— |
陵墓的保存與發掘
由於乾陵墓道保持完整,且未有新的盜洞發現,許多專家認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盜掘的陵墓。[11] 1958年,當地農民在炸石時意外發現了墓道口,但由於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和國務院的通知,發掘工作在1960年代初停止,目前僅開掘了五個陪葬墓,出土了大量文物。[10] 乾陵的陵園規劃氣勢磅礴,是唐代陵墓的傑出代表。
「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周恩來
乾陵的建築特色
乾陵的建築特色體現了唐代的陵墓風格。陵墓採用依山為陵的設計,即將陵墓直接建在自然山體上,使其融入環境之中。這種形式的陵墓在唐代被廣泛應用,是當時皇家陵墓的一種顯著特徵。乾陵的寢宮部分按照唐代宮殿的樣式建造,設有神座,供內侍和上祭使用。陵墓的內部結構和裝飾藝術也是研究唐代陵墓文化的重要資料。
總之,乾陵是唐代陵墓的傑出代表,不僅因其規模宏大和保存完好而著名,更是研究唐代歷史、文化和藝術的重要遺址。
乾陵,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的西北部,是唐代第三代皇帝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合葬墓,因而又稱為“唐乾陵”。它始建於公元684年,歷時23年建成,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乾陵以其宏偉的規模、獨特的地下結構和豐富的陪葬品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唐代帝陵之首”。
乾陵的歷史價值
乾陵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遺址,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陵墓內的文物對研究唐代歷史、文化具有極高的價值。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那對矗立在陵墓入口的“無字碑”,據傳為武則天所立,但其真實來歷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此外,乾陵的地下宮殿面積廣大,結構複雜,內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石雕,生動再現了唐代的社會風貌和藝術成就。
乾陵的文化影響
乾陵作為唐代帝陵的典型代表,對後世的陵墓建築和文化傳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獨特的風水選擇、宏偉的建築設計和精緻的工藝技術,都成為後世皇帝陵墓建設的重要參考。此外,乾陵還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到訪,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延伸閲讀…
乾陵_百度百科
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