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有 “三九,三伏”説法,“三伏天”和 “三九天” 乃是中國古代人民長期觀測中總結出來一年中和兩段日子。中醫於三伏及三九進行天灸療法,藉著這兩段日子特性,為病人作針對性治療。
天灸療法是一年中一些日子,利用辛温助陽藥外貼於人體穴位或患處,利用藥物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膚充血,起泡,通過經絡調節作用,調動機體免疫功能,達到治療疾病、温肺逐痰、健脾補腎作用
何謂「三伏天」?
「三伏天」處於夏季,總共有三天即「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夏至後開始計算第三個庚日是初伏,而中伏是第四個庚日,末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中醫認為「庚日」與「肺」五行中屬於「金」,因此肺部疾病庚日作治療效果。
所謂「庚日」是指中國「干支」記日法中帶庚日子,中國古代十日為一旬,並分配上甲、乙、丙、丁十天干。其中第七日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第七日。
2016年三九天:
2016年12月21日 (三):一九
2016年12月30日 (五):二九
2017年01月08日 (日):三九
時間︰下午6時下午8時
地點︰醫學堂 – 九龍青山道76-82號西九龍商務中心LG8號
費用︰每次HK$200,同時報名參加初伏、中伏及末伏者或一九、二九及三九者,
本年度有優惠,只需HK$450
(包括三次療程,須於初伏天/一九天當天全數現金繳付)。
報名日期:三伏天-即日起2016年7月16日(星期六) ,
三九天-即日起2016年12月17日(星期六) ,名額到得。 (名額,多謝支持!)
報名方法:請直接駐診中醫師聯絡,
可致電 (852) 3175 8834 或 What’sApp (852) 9808 0250
查詢電話:(852) 3175 8834
三伏灸是中醫學裏具特色伏天療法,屬於天灸療法中一種,因為治療時間是每年三伏天,所以稱為三伏灸。“天灸”是中醫傳統灸法中一種,稱“藥物發泡”或“敷貼發泡”。這種方法是選用一些對皮膚有刺激作用藥物,貼敷人體穴位上,利用藥物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膚潮紅充血,起泡,來達到治療疾病目的。
什麼要選這個時間來做灸法呢?它原理我們中醫理論中“冬病夏治”。冬天發作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大都於體質陽虛,體內陰寒太盛,加上冬天氣候刺激而發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温時候,自然界陽氣,人體內陽氣,能温陽,陽能祛寒,另外,天氣熱,人體毛孔開,藥性滲透進去,三伏灸藉助天時, 能掃蕩體內寒氣,防止冬季復發。
是指程度超重與脂肪層過,是體內脂肪,是甘油三酯積聚過多而導致一種狀態。於食物攝入過多或機體代謝改變而導致體內脂肪積聚過多造成體重過度增長並引起人體病理、生理改變或潛伏。
調理方法:建議艾灸中脘、天樞、足三里、豐隆、條口、湧泉每穴10分鐘,每日一次,6-10次1週期,白天灸貼貼於中脘穴,可持續刺激6時。睡前可貼貼於湧泉穴,可加速代謝,調理期間注意飲食要少食多餐,忌飲食過,或過飢,運動。
有內外分,外濕多氣候,坐卧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飲,貪吃生冷瓜果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體內濕氣過,會讓人覺得睏、身體四支、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現象,口腔症狀,舌苔白厚。
調理方法:建議艾灸中脘、足三里、豐隆、條口、湧泉。每穴15-30分鐘,每日1次,7-10次1週期。並配合使用熱灸貼貼脾俞,中脘穴,貼貼湧泉穴,祛濕效果。半個月可做一次督脈灸。
延伸閱讀…
多因脾胃運化導致,或因外感六淫停滯於體內,導致出現一系列毛病。
調理方法:建議艾灸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關元每穴15-30分鐘,每日1次,7-10次1週期。並配合使用熱灸貼貼脾俞,中脘穴,貼貼湧泉穴,督脈灸。
調理方法:建議艾灸大椎、腎俞、足三里、陰陵泉、足三里、湧泉、阿是穴、,每穴15-20分鐘,每日1次, 10次1週期。並配合使用熱灸貼貼大椎及阿是穴,督脈鋪灸,貼貼湧泉穴。
延伸閱讀…
多因慢性勞損,急性損傷,風侵襲導致局部疼痛。
調理方法:建議艾灸大椎、腎俞、足三里、陰陵泉、阿是穴(疼痛位置)、,每穴15-20分鐘,每日1次, 10次1週期。並配合使用熱灸貼貼大椎及阿是穴,同時可阿是穴部位進行刮痧,火罐,以及督脈鋪灸。效果很理想。
多因感受外感六淫,臟腑機能失調,以及情緒波動導致婦科出現問題。
調理方法:建議進行施灸,選取婦科常用穴,艾灸神闕、氣海、關元、八髎、血海、三陰交、腎俞穴,每穴15-20分鐘,每日1次,5次1週期。並配合使用熱灸貼貼八髎,腹部鋪灸,貼貼湧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