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山牆,華南地區和台灣漢族傳統建築中常見的封火牆,又稱馬歸壁,是屋頂脊線連接處凸起的部分,內覆瓦片,以其大小和屋身比例而異。
馬背式建築在台灣各地分佈廣泛,以馬背平直,兩端彎曲收於邊牆為特徵。木形馬背在台北保安宮和板橋林家等地都能見到,其特點是馬背正面呈木柱形。


金形馬背以圓角形脊線為特徵,又依地區分為台北、新竹、旗山等多種形態,尤以金門民居中常見的大規壁為代表。
馬背由曲脊、紋路和脊頭組成,不同形制反映了地域特色和建築風格。燕尾、瓦鎮與馬背並稱台灣古厝屋脊三種造型形態,凸顯了華南漢族建築的豐富性。
馬背類別 | 特色 | 地區 | 著名建築 |
---|---|---|---|
金形 | 圓角形脊線 | 金門、全台 | 金門民居 |
木形 | 木柱形正面 | 台北、宜蘭 | 保安宮、林家花園 |
南部型 | 脊線低緩 | 台南、高雄 | 安平古堡、龍山寺 |
北部型 | 脊線較高 | 台北、新北 | 淡水紅樓、三峽祖師廟 |
新竹型 | 脊線較尖 | 新竹、苗栗 | 新埔義民祠 |
東港型 | 脊線平直 | 屏東、高雄 | 東港東隆廟 |
旗山型 | 脊線彎曲 | 高雄、屏東 | 旗山美濃鎮公所 |
西南沿海型 | 脊線較小 | 雲林、嘉義 | 北港朝天宮 |
馬背建築:遊牧民族的移動式家園
馬背建築是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起源於遊牧民族,他們需要一種便於攜帶、組裝和拆卸的住所。這些建築物通常由木料或動物皮製成,並由馬匹或駱駝運送。
馬背建築的特色
馬背建築的特色包括:
- 便攜性:可以輕鬆拆卸和組裝,便於運輸。
- 耐候性:採用耐候性材料建造,以承受各種天氣條件。
- 保暖性:通常由絕緣材料製成,以保持內部温暖。
- 通風性:具有通風口,以保持空氣流通。
- 多功能性:不僅可以用作住所,還可以儲存物品或作為牲畜的避難所。
不同的馬背建築類型
不同的遊牧民族發展了各種馬背建築類型,包括:
類型 | 特徵 |
---|---|
蒙古包 | 圓形、由木框架和動物皮組成 |
氈房 | 錐形、由氈布和木材組成 |
穹頂帳篷 | 穹頂形、由木材和皮革組成 |
維吾爾族帳篷 | 長方形、由木材和棉布組成 |
柯爾克孜氈包 | 圓形、由木材和羊毛組成 |
馬背建築的歷史
馬背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遊牧民族使用這些建築物作為臨時住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建築物被改良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和需求。在中亞和亞洲中部,馬背建築仍然是遊牧文化的象徵。
馬背建築的保護
馬背建築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因為它們反映了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技能。一些組織和倡議專注於保護和推廣這些傳統建築形式。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已將蒙古包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馬背建築的未來
雖然現代技術的進步為遊牧民族提供了新的住所選擇,但馬背建築仍然是一個重要且有意義的傳統。今天,這些建築物被用於各種用途,包括度假屋、活動場所和歷史重現。隨著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馬背建築預計將在未來幾年繼續發揮作用。
延伸閲讀…
馬背山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躲在田野鄉間的山牆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