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花翎制度:皇恩浩蕩的象徵
在清朝繁盛的宮廷劇中,後宮嬪妃明豔的裝束吸引無數目光,而王公大臣身著的補服頂戴,更彰顯著他們的顯赫地位。其中,頂戴上的孔雀或褐羽藍翎,更是皇恩浩蕩的象徵。然而,在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的歷史長河中,僅有七人獲得「三眼花翎」的殊榮。


「花翎」,這一象徵功績的榮譽,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在冠冕上飾以裝飾之風,如趙武靈王曾以金璫飾首,插貂毛為貴職。漢惠帝時,侍中佩戴「鵔鸃冠」,其尾毛鮮豔奪目,故適宜為裝飾。後歷朝歷代皆有以鳥羽飾冠之例,所用者則有貂、鵔鸃、鶡尾等。
清代中葉,內務府漢軍鑲黃旗出身的福格記載:「當時已有在帽冠插上羽毛的風氣,分為三眼、雙眼、單眼三級,其以清代孔雀羽為尊,取代明朝的雉尾或鵝翎。」
明代公侯朝服已飾有「雉尾」,而獲得羽翎者備受欽羨。明武宗時,大將軍江彬曾統領諸營皆衣黃罩甲,帽植天鵝翎,其數量多寡更與位階有關。
清代花翎制度
清代的花翎制度分為例戴與賜戴兩種,前者為滿清宗室或藩部爵位達到一定品秩即可依例配戴。最高等的「三眼花翎」賜予固山貝子與固倫額駙。
「雙眼花翎」則賜予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
「單眼花翎」除賜予御前侍衞等五品以上武官外,還限定出身於滿洲「上三旗」。
享有「三眼花翎」殊榮者
在清王朝的輝煌歲月中,僅有七人獲得「三眼花翎」的至高榮譽:
姓名 | 職位 |
---|---|
多羅武英郡王嶽樂 | 定西將軍 |
輔國公常泰 | 徵南大將軍 |
户部尚書索爾圖 | 武英殿大學士 |
和碩果毅親王隆科多 | 都統內大臣 |
多羅恂郡王允祿 | 御前侍衞 |
和碩履郡王允禮 | 辦事大臣 |
公爵富察傅恆 | 領侍衞內大臣 |
這些享盡皇恩的寵臣,以其顯赫的功績與忠誠,在清王朝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頂戴花翎含義:清代官員地位與榮耀的象徵
簡介
頂戴花翎是清代官員穿戴的特殊裝飾品,由頂戴和花翎兩部分組成。頂戴位於官帽之上,花翎插於頂戴之上。頂戴花翎的規格和樣式不同,代表著官員不同的官階和職務。
頂戴
頂戴分為三類:
等級 | 材質 | 形狀 |
---|---|---|
1級 | 紅寶石/珊瑚 | 圓形,中間隆起 |
2級 | 一品藍寶石/藍頂 | 方形,中間隆起 |
3級 | 二品藍寶石以下 | 橢圓形,中間平坦 |
花翎
花翎分為三種等級:
等級 | 顏色 | 規格 |
---|---|---|
一品翎 | 孔雀翎 | 號稱「台吉翎」,為頂戴等級最高的花翎 |
二品翎 | 孔雀翎 | 號稱「眼翎」,僅次於一品翎 |
三品翎 | 藍翎 | 號稱「二品翎」或「金花翎」,為最常見的花翎 |
等級與職務
根據清制,官員的頂戴花翎等級與其官階和職務相匹配。下表列出部分官階所對應的頂戴花翎規格:
官階 | 頂戴 | 花翎 |
---|---|---|
親王 | 紅寶石頂戴 | 一品翎 |
郡王 | 一品藍寶石頂戴 | 一品翎 |
貝勒 | 一品藍寶石頂戴 | 二品翎 |
貝子 | 一品藍寶石頂戴 | 三品翎 |
公爵 | 一品藍寶石頂戴 | 二品翎 |
侯爵 | 一品藍寶石頂戴 | 三品翎 |
伯爵 | 二品藍寶石頂戴 | 三品翎 |
子爵 | 二品藍寶石以下頂戴 | 三品翎 |
男爵 | 二品藍寶石以下頂戴 | 無花翎 |
尚書 | 一品藍寶石頂戴 | 三品翎 |
侍郎 | 二品藍寶石以下頂戴 | 三品翎 |
總督 | 一品藍寶石頂戴 | 二品翎 |
巡撫 | 二品藍寶石頂戴 | 二品翎 |
榮譽與賞賜
頂戴花翎不僅是官階的象徵,也是皇帝對官員功績的賞賜。朝廷根據官員的軍功、政績或其他特殊貢獻,授予不同的頂戴花翎作為獎勵。因此,頂戴花翎不僅代表地位,也承載著榮譽和朝廷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