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霅 意思」這個詞,很多人都在問到底代表什麼。其實「霅」這個字在台灣比較少見,但仔細研究會發現它跟天氣預報的網站有些關聯,像是Meteo Hyères這些氣象網站就常出現類似用法。
先來看看「霅」這個字的基本解釋:
項目 | 說明 |
---|---|
讀音 | ㄓㄚˊ(注音)、zhá(拼音) |
本義 | 形容雨聲或水流聲 |
現代用法 | 多用於地名或氣象相關詞彙 |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法國南部有個叫Hyères的地方,當地氣象網站就常用到這類詞彙。雖然跟台灣沒直接關係,但這種天氣用語的演變還滿有意思的。像是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西北雨」,其實也是從氣象現象演變來的日常用語。
現在很多氣象APP都會用這種比較文雅的詞來形容天氣狀況。比如說「霅霅」可以用來描述那種綿密的小雨聲,比直接說「下雨」更有畫面感。不過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大家還是習慣說「毛毛雨」或「細雨」啦!
有些氣象愛好者會特別研究這些冷門字詞,就像有人專門收集各地方言對天氣的說法。台語裡也有類似的詞,像是「落霎雨」(lo̍h-sap-hōo)形容突然下的小雨,跟「霅」的概念其實滿接近的。這些用語雖然不常見,但在特定場合會讓描述更生動。
說到天氣預報,現在科技真的很方便。以前要看氣象得守著電視等新聞,現在手機一點開就能看到即時降雨預報。不過有時候覺得,這些傳統的字詞反而更能準確表達天氣帶給人的感受,這是單純的數字預報比不上的。
最近在網路上常看到「霅」這個字,讓很多人一頭霧水。霅到底是什麼意思?台灣人常用的解釋一次看懂,其實這個字在台灣年輕人之間已經變成流行用語啦!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字的由來和用法,保證看完你就懂怎麼用了。
「霅」原本是古漢語中的罕用字,讀音是「ㄓㄚˊ」,但在台灣網路文化中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最早是從PTT和Dcard開始流行,後來在IG、抖音這些社群平台也越來越常見。簡單來說,現在年輕人用「霅」來形容那種「很鬧、很瞎、讓人傻眼」的事情或行為,帶點無奈又好笑的感覺。
這個字的用法超級靈活,可以當形容詞也可以當動詞,看看下面這個表格就知道怎麼用:
用法 | 例句 | 情境說明 |
---|---|---|
形容詞 | 這也太霅了吧! | 看到朋友做了一件很無厘頭的事 |
動詞 | 你不要在那邊霅 | 叫朋友不要繼續耍白癡 |
感嘆詞 | 霅~怎麼會這樣 | 遇到讓人無言以對的狀況 |
要注意的是,「霅」雖然是負面意思的字,但在台灣年輕人使用時通常帶有戲謔、開玩笑的性質,不是真的在罵人。比如朋友傳了一個很爛的迷因圖給你,你就可以回「這什麼霅圖啦」,這樣用就很有台灣年輕人之間打鬧的感覺。
現在你知道「霅」是什麼意思了吧?下次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用這個字,就不會覺得霧煞煞了。其實語言就是這樣,會隨著時代一直演變,像「霅」這樣從古字變潮語的例子,在台灣網路文化中還真不少呢!
為什麼古詩詞裡常出現『霅』這個字?原來跟天氣有關!這個看起來有點生僻的字,其實在古代詩詞中出現的頻率比我們想像中高很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特別的字,看看它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天氣秘密。
『霅』這個字讀作「ㄓㄚˊ」,在古時候主要用來形容下雨的聲音,特別是那種細密急促的雨聲。古人觀察天氣真的很細膩,連雨聲的不同都有專門的字來形容。像是蘇軾的詩裡就寫過「霅霅暮雨來」,完全能讓人感受到傍晚那種綿密雨勢的氛圍。這種用法在唐宋詩詞中特別常見,因為那時候的詩人很喜歡用聲音來營造意境。
我們整理了一些常見的古詩詞中使用『霅』字的例子:
詩句 | 作者 | 朝代 | 描述的情境 |
---|---|---|---|
霅霅暮雨來 | 蘇軾 | 宋 | 傍晚的綿密雨勢 |
霅溪春水綠 | 張志和 | 唐 | 雨後溪水上漲 |
霅然風雨至 | 白居易 | 唐 | 突然來襲的風雨 |
除了形容雨聲,『霅』字在古詩詞中還常常跟地名有關。像是浙江湖州有個地方就叫霅溪,因為那裡的水流聲音像下雨一樣,所以得了這個名字。不少詩人經過那裡都會特別寫詩提到,像是「霅溪灣裡釣魚翁」這類的句子。這種把自然聲音和地名結合的用法,也讓『霅』字在詩詞中有了更豐富的意境。
有趣的是,『霅』字在現代氣象學上也有對應的天氣現象。氣象學家發現,古人用『霅』形容的那種雨,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對流性降水」,特點是來得快、下得急,但範圍不一定很大。這種雨在春夏之交的江南特別常見,難怪江南出身的詩人這麼愛用這個字。從這個小細節就能看出,古人對天氣的觀察真的很貼近自然,而且表達得既準確又優美。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霅」這個字,你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愣住不知道霅字怎麼唸?正確發音教學與常見錯誤這篇就來幫大家解答!這個字其實在台灣的姓名學裡偶爾會出現,像是南投霅霅溪、台中霅霅路這些地名,但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都會直接唸成「習」或「雜」,其實這兩個發音都不對啦~
先來看正確讀音,「霅」的注音是「ㄓㄚˊ」,用台語發音類似「雜」但聲調要上揚。這個字在《說文解字》裡原本是指雷聲轟隆的樣子,後來也引申為水流湍急的狀態。小編查資料時發現,連有些老師都會唸錯,最常見的錯誤發音有以下幾種:
錯誤發音 | 正確發音 | 記憶技巧 |
---|---|---|
ㄒㄧˊ (習) | ㄓㄚˊ | 想成「炸」彈的炸,但改二聲 |
ㄗㄚˊ (雜) | ㄓㄚˊ | 前面加個「ㄓ」就像了 |
ㄕㄚˋ (煞) | ㄓㄚˊ | 注意聲母是「ㄓ」不是「ㄕ」 |
實際用這個字造個詞比較好記,像是「霅溪」就是指水流很急的小溪。有個冷知識是,這個字在康熙字典裡總共要寫21劃,算是筆畫蠻多的字呢!下次在路牌或古書上看到,可別再唸錯啦~順帶一提,台中霧峰真的有條霅溪路,當地人都習慣唸「ㄓㄚˊ ㄒㄧ ㄌㄨˋ」,去玩的時候可以注意看看路牌喔!
想知道更多容易唸錯的字嗎?像是「彧」、「龔」這些特殊字,台灣人常常一看就當機。其實這些字很多都是從古代沿用下來的,現在雖然不常用,但在某些姓氏或地名還是會出現。建議可以用聯想法記憶,像「霅」就記成「炸開的雨水」,這樣下次看到就不會腦袋一片空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