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音:贛州的「贛」讀「紺」,非「貢」][正音:贛州的「贛」讀「紺」,非「貢」]
引言:
正音人士強調以字典為依據,贛州(江西省)的「贛」應讀作「紺」,而非粵語的「貢」音。
詞彙 | 讀音 | 説明 |
---|---|---|
贛 | 紺(讀如禁) | 贛州、江西省簡稱 |
贛江 | 贛江:發源自福建省的貢水與章水,流經江西省,注入鄱陽湖。 | |
贛縣 | 貢水與章水匯流處,商業繁榮的交通中心。 |
讀錯原因:
一般而言,字典會標註「贛」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貢」,一個是「紺」,但説明贛州、贛榆的「贛」字皆應讀作「紺」。


結論: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贛州的「贛」字應讀作「紺」。倘若讀者不熟悉「紺」音,可參考粵語的「禁」,與其發音相同。此外,「貢」音並非「贛州」的正確讀音。
【贛】字探秘:文化與歷史的交織
前言
「贛」字在華夏文化中素有淵源,不僅是地名,更是承載著厚重歷史和文化內涵的象徵。本篇將深入探討「贛」字的字源、分佈、文化意義和歷史淵源,一窺其背後所藴含的深厚中華文明。
字源考察
甲骨文象徵:
「贛」字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中,其象形字形似一雙手捧著一顆心。根據《説文解字》,「贛」意指「以手捧心」,引申為「誠心誠意」。
地名溯源
「贛」字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指代長江流域一座大山。後漢時期設贛縣,唐代改名贛州,成為如今江西省的中心城市。
朝代 | 地名 | 涵義 |
---|---|---|
春秋 | 贛山 | 長江流域一座大山 |
東漢 | 贛縣 | 行政區劃 |
唐代 | 贛州 | 省級行政中心 |
文化意義
「贛」字在華夏傳統文化中具有多重文化意義:
- 誠心與仁愛:「贛」字象徵著以心待人,誠心誠意。
- 智慧與謀略:「贛」字與「奸」字同音,後者指足智多謀之人。
- 吉祥與平安:「贛」字又與「幹」字同音,後者意為「盾牌」,寓意保護平安。
歷史淵源
先秦時期:
「贛」字在先秦典籍中較少出現。據《爾雅》記載,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曾用「贛」字代指「忠厚老實」之人。
漢晉時期:
漢晉時期,「贛」字作為地名開始廣泛使用。《後漢書·郡國志》記載,南郡(今湖北荊州附近)設有贛縣。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贛」字作為江西州的簡稱正式出現。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將虔州與韶州合併,設立贛州。宋代沿襲唐制,贛州成為江西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江西省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地,贛商崛起,以其誠實守信和經營智慧著稱。
近代以來:
近代以來,「贛」字作為江西簡稱繼續沿用。江西湧現出許多著名的革命志士和文化名家,為中國革命和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延伸閲讀…
漢語多功能字庫- 字頭「贛」
“贛”的粵語讀音
結語
「贛」字不只是一個地名符號,更是一個凝聚著中華文化底藴的象徵。從甲骨文中的誠心象徵,到先秦典籍中的智慧謀略,再到漢晉時期的地名淵源,以及唐宋明清的歷史發展,「贛」字一路見證了華夏文明的興衰變遷,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