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電所周圍電磁場與健康安全
引言
在現代繁忙都市中,變電所扮演著供應電力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其周圍的電磁場是否會影響居民健康,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本篇報導將探討相關標準、安全距離,以及對人體潛在的影響,以提供民眾安心。


現行安全標準
我國環境保護署制定了相關環境監測標準,以確保變電所產生的電磁場強度符合安全範圍。工頻電場強度不得超過 4 千伏/米;磁感應強度不得超過 0.1 毫特斯拉;無線電頻率幹擾強度則有不同分貝數值限制。達標者可通過環保許可程序,進駐居民區。
安全距離規範
針對距離民宅的安全距離,政府制定了明確規範。10-35 千伏變電站應距離民宅正面 12 米以上,側面 8 米以上;35 千伏以上變電站則要求正面距離 15 米以上,側面 12 米以上;箱式變電站則需距離民宅 5 米以上。
低頻電磁場特質
我國採用 50 赫茲工頻電,屬於低頻率電磁波,產生的是感應場而非發射型電磁場,不具備向外輻射能量的能力。因此,隨著距離增加,電磁輻射會迅速衰減。
鄰近居民擔憂
實際測量顯示,距離變電所 1 公尺處的電磁輻射約為 23-25 毫高斯,遠低於環境保護標準。然而,有部分鄰近居民仍表示擔憂,認為電磁場會穿透人體造成傷害。
健康影響研究
世界衞生組織相關研究指出,目前沒有確鑿證據顯示低頻電磁場會導致癌症或白血病。動物實驗也支持這一結論。
安全建議
綜合上述資料,居住在鄰近變電所的民眾可依循以下建議確保健康安全:
區域 | 距離變電所建議 |
---|---|
正前方 | 15 公尺以上 |
側方 | 12 公尺以上 |
箱式變電站 | 5 公尺以上 |
降低電磁場影響
此外,也可採取措施降低室內電磁場影響,例如避免靠近電器設備,使用接地線,以及在電器旁設置屏蔽物等。
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保護民眾健康
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對於維持民眾健康至關重要。電力設備在運作時會產生電磁波,為保障民眾安全,訂定合理的電磁波安全距離規範,避免過度暴露對人體產生潛在影響。
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電磁波是一種波長範圍廣泛的電磁輻射,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和紫外線等。低頻率電磁波,如變電所產生的極低頻(ELF)電磁波,較難穿透人體組織,主要對神經系統產生影響。
已知的電磁波健康影響包括:
效應 | 電磁波頻率 |
---|---|
白內障 | 低頻率 |
頭痛、噁心 | 低頻率 |
睡眠障礙 | 低頻率 |
皮膚癌 | 紫外線 |
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規範
各國政府基於科學研究和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建議,制定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標準。以下為部分國家的規範:
國家 | 安全距離 |
---|---|
台灣 | 66 kV:10 公尺;161 kV:15 公尺;345 kV:20 公尺 |
美國 | 60 kV:11.3 公尺;115 kV:17 公尺;230 kV:30.5 公尺 |
英國 | 400 kV:30 公尺 |
日本 | 500 kV:45 公尺 |
這些規範通常基於磁通密度(單位 μT)限制或電磁波功率密度(單位 W/m²)限制。不同國家的規範值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旨在保護民眾免於過度電磁波暴露。
維持安全距離的措施
公共建物、民宅和學校應與變電所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以下措施有助於維持安全距離:
延伸閲讀…
距離變電所100-150公尺
變電所共構誰敢住? 台電:離3公尺影響不大@57ETFN
- 適當選址:變電所應選址在遠離住宅區的地方。
- 圍籬隔離:變電所應設立圍籬或屏障,限制人員接近。
- 植栽造景:植栽樹木或灌木可以吸收電磁波。
- 電磁波監測:定期監測變電所周圍電磁波強度,確保符合安全規範。
結論
變電所電磁波安全距離是確保民眾健康的重要措施。透過規範電磁波暴露範圍和實施適切的隔離措施,可以降低過度電磁波對人體的潛在影響,維持一個安全宜居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