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1 8 月, 2025

今天我們來聊聊北宋文學家蘇洵的經典政論《六國論》,這篇文章用戰國時期六國滅亡的歷史教訓,來諷刺當時宋朝對外政策的軟弱。蘇洵老兄真的是很會寫,把歷史教訓講得超有道理,就算放到現在來看也很有啟發性呢!

蘇洵在《六國論》裡提出一個核心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簡單來說就是六國不是輸在打仗打不贏,而是輸在一直用割地賠款的方式討好秦國。他特別分析了各國面對秦國的不同策略,我們可以用表格來比較一下:

國家 對秦策略 結果
韓魏 不斷割地求和 最早被滅
齊國 袖手旁觀不幫忙 最後獨自面對秦國
燕趙 堅持抗爭但力量不足 壯烈犧牲
楚國 時戰時和搖擺不定 被各個擊破

蘇洵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北宋朝廷對遼國和西夏也是各種妥協賠款,跟戰國時六國對秦國的態度簡直一模一樣。他老人家真的是很敢講,直接點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這個道理。意思是說用割地來討好強敵,就像拿柴火去滅火一樣,只會讓火越燒越旺。

文中還提到一個超重要的概念叫「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就是說六國被秦國長期累積的威勢嚇到,連仗都還沒打就先認輸了。這種心態放到現在也很有參考價值,就像有些人遇到困難還沒嘗試就先放棄,或是被大公司的氣勢嚇到不敢爭取自己的權益。

蘇洵用很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六國的失策,像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根本就是在描述現代人面對壓力的妥協心態嘛!每次讓步都覺得能換來暫時的平靜,結果問題反而越來越大。《六國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把複雜的政治局勢用這麼生活化的方式講出來,難怪能流傳千年啊!

蘇洵 六國論

今天我們來聊聊「蘇洵是誰?寫《六國論》的北宋文學家背景解析」。這位北宋文壇大佬雖然名氣不如兒子蘇軾響亮,但可是培養出「三蘇」的關鍵人物呢!蘇洵年輕時其實是個浪子,27歲才開始認真讀書,後來卻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這種大器晚成的故事在當時可說是相當勵志。

蘇洵最著名的作品《六國論》用戰國時代六國滅亡的歷史,暗諷北宋朝廷對外軟弱的政策。這篇文章不只文筆犀利,更展現他對時局的深刻觀察。有趣的是,他寫作風格偏向務實派,跟兒子蘇軾的浪漫風格完全不同,這種「虎父無犬子」卻各有所長的現象,在文學史上相當罕見。

蘇洵基本資料 內容說明
出生年份 1009年(北宋時期)
家鄉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代表作品 《六國論》《權書》
文學地位 唐宋八大家之一
特殊經歷 27歲才發憤讀書

蘇洵的人生轉折點在於他帶著兩個兒子(蘇軾、蘇轍)進京趕考那次。當時他把自己的文章拿給文壇領袖歐陽修看,立刻獲得賞識,從此聲名大噪。不過他個性剛直,做官時間不長,更多時候是在家專心教導兒子。據說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特別,不是死背書,而是鼓勵他們多觀察社會現象,這或許解釋了為何蘇軾兄弟的文章都充滿生活氣息。

說到《六國論》的寫作背景,那時候北宋面對遼國和西夏的威脅,朝廷卻一味退讓。蘇洵透過分析戰國時代六國滅亡原因,其實是在提醒當權者:過度妥協只會讓敵人得寸進尺。這種借古諷今的寫法,在當時需要很大勇氣,也顯示他並非只會紙上談兵的文人。

《六國論》什麼時候寫的?北宋時期的創作背景其實跟當時的政治環境密不可分。這篇由蘇洵寫的經典政論文章,大約完成於北宋仁宗年間(約1040-1060年),那時候北宋正面臨遼國和西夏的雙重威脅,朝廷內部又充斥著妥協退讓的聲音。老蘇寫這篇文章,根本就是在借古諷今,用戰國六國被秦國各個擊破的歷史,來提醒宋朝人別重蹈覆轍啊!

蘇洵這個人超有意思,他年輕時根本不想讀書,直到27歲才突然開竅開始用功。他寫《六國論》的時候已經是個成熟的政治評論家了,文章裡那種一針見血的批判風格,完全就是在diss當時宋朝對外政策的軟弱。你看他分析六國滅亡原因,說「弊在賂秦」,根本就是在暗指宋朝每年給遼國和西夏的歲幣嘛!

當時北宋的處境真的跟戰國六國有夠像:

時代 主要威脅 應對方式 結果
戰國 秦國 賄賂/妥協 被滅
北宋 遼/西夏 歲幣求和 積弱

蘇洵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北宋已經跟遼國簽了澶淵之盟快40年了。雖然換來和平,但每年要給遼國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根本就是在走六國的老路啊!老蘇看不下去了,才會寫這篇文來警告大家。他兒子蘇軾後來也寫過《六國論》,但觀點跟他老爸不太一樣,這對父子檔的辯論超精彩的。

文章裡提到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根本就是在諷刺北宋對外族的不斷退讓。蘇洵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其實都很焦慮,看到國家一直花錢買和平,卻不願意整軍經武,所以才會借古諷今寫這種文章。他用的都是大白話,像是「為秦人積威之所劫」,這種話在當時應該算很重的批評了。

蘇洵 六國論

六國論到底在講什麼?3分鐘看懂核心論點

大家讀歷史課本時一定看過蘇洵的《六國論》,但這篇文言文到底想表達什麼?其實作者是用戰國時代六國滅亡的故事,暗諷北宋朝廷對外政策的軟弱。蘇洵認為六國明明有實力對抗秦國,卻因為「賂秦」策略(不斷割地求和)自取滅亡,根本是「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的結果。

蘇洵寫這篇文章時,北宋正面臨遼國和西夏的威脅,朝廷卻一味用歲幣換和平。他透過分析六國滅亡原因,其實是在警告宋朝別重蹈覆轍。文中特別點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這個核心觀點,強調對外敵退讓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六國策略 蘇洵批評 對應北宋情況
割地求和 助長秦國野心 繳納歲幣給遼國
互相猜忌 缺乏合縱抗秦 文官壓制武將
依賴他國 不發展自身實力 邊防軍備廢弛

文中還舉了很多具體例子,像是韓國和魏國地理位置最重要,卻最先割地給秦國;齊國距離最遠,最後才被滅,但因為不支援其他五國,終究難逃一劫。這些歷史教訓都在提醒宋朝:與其花錢買短暫和平,不如整軍備戰才能真正保障國家安全。

蘇洵的兒子蘇軾後來也寫了篇《六國論》,但角度不太一樣。老爸是從地緣政治分析,兒子則強調「養士」的重要性。兩篇文章對照著讀會更有趣,可以發現蘇家父子對歷史的獨到見解。不過要說影響力,還是蘇洵這篇更直接犀利,畢竟他寫的時候北宋邊境危機已經火燒眉毛了。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