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脈
簡介
浮脈是一種脈搏動的部位淺顯,手指輕按即可摸到搏動的脈象。主病: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正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


特徵
部位:表淺,浮在皮膚上
按壓:輕按即得,重按稍減,但不空泛無力
動感:輕觸也感到動彈覺
病理意義
表實:浮而有力
表虛:浮而無力
虛浮證脈候
陽氣衰微:浮而無力,搖搖晃晃
久病危證:脈浮而大,無力
成因
外邪侵襲肌表,正氣抵抗外邪,陽氣浮越導致脈浮。
分類
浮脈裏有七瓣:
* 浮緊
* 浮緩
* 浮滑
* 浮數
* 浮遲
* 浮虛
* 浮洪
與沉脈的區別
沉脈與浮脈相反,脈象顯現部位較深,輕按不明顯或無搏動的感覺,重按才有明顯搏動的感覺。主裏證,沉而有力主裏實,沉而無力表示裏虛證。
浮脈病候
外感表證:脈浮而有力
表虛證:脈浮而無力
陽氣衰微:脈浮而大,無力
寸口脈法
診脈的方法,按壓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脈動推測生理病理狀況。分為寸、關、尺三部,根據脈診深度分為浮、中、沉,合為九候。
脈相 浮滑:淺談浮脈與滑脈的中醫觀點
脈相 浮滑之脈在臨牀上較常見,其形成乃由氣虛與陰盛所致。氣虛時陽氣不盛,不能温煦衞外,衞表較空泛,故脈浮;氣虛則血弱,血循遲緩,脈管擴張,血阻於脈道中央,使血體與脈管壁脱離,故脈滑。
浮脈與滑脈
特徵 | 浮脈 | 滑脈 |
---|---|---|
手感 | 表淺,似按浮萍 | 光華圓澤,如按桑椹或磁珠 |
病位 | 表證,衞氣營血 | 本虛,中氣 |
病象 | 怕冷 | 倦怠、懶言、少氣、少汗 |
主證 | 風邪在表之初起感冒 | 氣血循環不良之虛證(如:脾虛、氣滯血瘀) |
脈相 浮滑的病理機轉
脈相 浮滑常見於氣虛血弱之人,氣虛時衞外不固,營血運行不暢,故形成浮脈。陰盛時阻滯陽氣,陽不化津,體內生濕生寒,衞營不能温養脈道,加劇氣血運行的遲緩,使脈體滑利。若兼見浮大,則陽浮於外;若兼見遲弱且滑利,則陰寒內盛。
脈相 浮滑的臨牀意義
脈相 浮滑多見於以下疾病:
- 感冒初起
- 風寒表證
- 脾虛氣滯
- 血瘀氣滯
- 貧血
- 水腫
浮脈多為外感疾患,滑脈多為本虛疾患。浮滑脈兼見則可能是表裡俱虛、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脈相 浮滑的辨證論治
針對脈相 浮滑的病理特點,其治療原則是以益氣固表、活血清營為主。
- 補氣固表:艾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等穴位,或服用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等方劑。
- 活血清營:按揉肩井、合谷、太衝等穴位,或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如當歸四逆湯、桂枝茯苓丸等。
預防與改善
日常生活中可透過以下方式預防與改善脈相 浮滑:
延伸閲讀…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説的事- 【聊把脈】 …
浮脈
- 加強保暖,避免受寒。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飲食均衡,攝取足夠的營養。
- 規律作息,舒緩壓力。
- 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
注意事項
脈相 浮滑的預後較好,但需注意以下事項:
- 浮脈若不治,可能轉變成沉緩脈,表示寒邪由表入裡。
- 滑脈若不治,可能轉變成澀或濡脈,表示氣滯或濕盛。
- 浮滑脈兼見其他脈象時,需綜合診斷,確定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