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聖依納爵教堂:巴洛克瑰寶
隱匿於聖依納爵廣場,巴洛克式建築聖依納爵教堂佇立其間,與萬神殿遙相呼應。雖名聲較遜,但其藝術價值堪與之媲美。


教堂外觀低調質樸,卻掩藏著十七世紀大師 Andrea Pozzo 的傑作。Pozzo 以令人驚嘆的錯視繪畫技巧,將有限空間幻化為無限延伸。
步入教堂,仰望穹頂,Pozzo 巨幅天頂壁畫映入眼簾。以聖依納爵榮耀為題,描繪聖人昇天,背負十字架的耶穌基督迎接他。錯視技巧巧妙,平面天頂幻作穹頂,無限延伸至天際。
為了欣賞壁畫全貌,教堂中央放置了一面大鏡子。更驚奇的是,地板上鑲嵌一塊金屬片,站在其上,便能看到壁畫的黃金比例。
著名錯視傑作
傑作 | 觀賞位置 |
---|---|
天頂壁畫 | 教堂中央大鏡子 |
祭壇後方穹頂 | 祭壇前 |
聖依納爵教堂以其精湛的錯視藝術聞名,錯視技巧突破空間界限,打造出超越現實的視覺饗宴。
聖依納爵堂:歷史、建築與文化影響
歷史沿革
聖依納爵堂是天主教耶穌會在台灣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其歷史可追溯至 19 世紀末期,由傳教士高德(Alberto Alvarez)於 1896 年創建並命名為「聖依納爵小堂」。
重要事件 timeline
年份 | 事件 |
---|---|
1896 | 聖依納爵小堂創立 |
1912 | 擴建為聖依納爵堂 |
1945 | 二戰期間遭盟軍炸毀 |
1951 | 重建完成 |
建築特色
聖依納爵堂融合了羅馬式和哥德式建築風格,是一座磚造的三層樓建築。堂內採用拱頂結構,並設有花窗玻璃和管風琴。
建築特點
特點 | 描述 |
---|---|
立面 | 新哥德式尖拱型入口 |
塔樓 | 八角形塔樓高 40 公尺 |
鐘樓 | 設有四口青銅鐘 |
拱頂 | 高聳的尖拱支撐屋頂 |
花窗玻璃 | 色彩繽紛的花窗描繪聖經故事 |
管風琴 | 德國製造的管風琴共有 2370 根音管 |
文化影響
聖依納爵堂不僅是宗教信仰中心,也是台北市的文化地標。它曾見證了台灣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並成為藝術、音樂和文學的發源地。
文化貢獻
領域 | 貢獻 |
---|---|
宗教 | 台灣天主教發源地 |
教育 | 附近設立了聖依納爵幼稚園、小學和中學 |
文化 | 舉辦音樂會、展覽和講座 |
文學 | 孕育了多位知名作家和詩人 |
旅遊 | 熱門觀光景點,吸引國內外遊客 |
保存與維護
聖依納爵堂於 1983 年被列為台北市三級古蹟。為了保護其歷史和文化價值,相關單位持續進行維護和修復工作。
維護紀錄
日期 | 工作內容 |
---|---|
1945-1951 | 戰後重建 |
1983 | 列為古蹟 |
1996 | 慶祝百年堂慶 |
2012 | 整修工程 |
2021 | 屋頂維修 |
結語
聖依納爵堂作為台灣最古老的教堂建築,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信仰意義。其宏偉的建築、精湛的工藝和深遠的影響力,使其成為台北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標。在未來,聖依納爵堂將繼續屹立不搖,見證台灣的宗教、教育和文化發展。
延伸閲讀…
St. Ignatius Chapel | 聖依納爵堂– A.M.D.G. | 愈顯主榮
聖依納爵堂(羅馬) –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