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惟錄》:明代史書的不凡歷程
《罪惟錄》,原名《明書》,是記載明朝至南明史事的紀傳體史書,由明末清初的查繼佐所撰寫。傳世唯有一部,後由齊魯書社進行點校。
這部鉅著承載著查繼佐對明朝興衰的沉痛反思。他於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開始編纂,歷經數十年易稿,初名為《明書》。然而,查繼佐因捲入莊廷鑨的「私刻明史」案,而遭到囚禁。他自覺罪孽深重,遂將書名改為《罪惟錄》,意喻自己因撰史而獲罪。


《罪惟錄》共一百零二卷,分為〈帝紀〉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傳〉三十六卷。由張宗祥、姜佐禹等人整理後定稿。
這份私修史書,在查繼佐生前一直深藏不露,直到辛亥革命後才公諸於世,為後人瞭解明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分卷內容表
分卷 | 卷數 |
---|---|
帝紀 | 22 |
志 | 32 |
列傳 | 36 |
編纂歷程
事件 | 時間 |
---|---|
查繼佐開始編纂《明書》 | 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 |
因莊廷鑨「私刻明史」案獲罪 | 年代不詳 |
易名為《罪惟錄》 | 年代不詳 |
張宗祥、姜佐禹等人整理 | 年代不詳 |
定稿為一百零二卷 | 年代不詳 |
辛亥革命後公之於世 | 年代不詳 |
傳世情緣
《罪惟錄》原本是查繼佐的私人編著,但在其去世後默默無聞。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廷,這份珍貴史料才重見天日,為後代學者提供了深入瞭解明代歷史的寶貴依據。
罪惟錄:縱覽中國古代官場貪腐現形記
簡介
《罪惟錄》是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一部官場貪腐檔案彙編,記載了自明朝洪武帝至清初順治帝期間兩百餘起官員貪腐案例。其目的在於警示後人,維護官場清廉。
貪腐類型
根據《罪惟錄》所載,官場貪腐的類型主要有:
類型 | 描述 |
---|---|
索賄受賄 | 官員利用職權向民眾索取賄賂或收受饋贈。 |
勒索敲詐 | 官員濫用職權,以各種名義向民眾索取錢財。 |
貪污侵佔 | 官員將公款或公物據為己有。 |
假冒授權 | 官員冒用上級名義,發布指令或批文,從中漁利。 |
虛報冒領 | 官員虛報費用或冒領俸祿。 |
走私販運 | 官員利用職務之便,參與走私或販運活動。 |
權錢交易 | 官員利用職權為商人謀取利益,從中收取回扣。 |
貪腐後果
貪腐行為對國家和社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主要包括:
- 國庫空虛,財政困難
- 司法不公,民眾冤案叢生
- 官場腐敗,民心喪失
- 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喪
查處措施
為了遏制貪腐,清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查處措施:
- 設立監察機構:中央設都察院,地方設巡撫、巡按等監察官員。
- 制定懲罰法規:規定貪污受賄、侵佔公款等行為的具體罰則,包括流放、充軍、處死等。
- 告發獎勵制度:鼓勵民眾舉報貪腐官員,並給予獎賞。
- 限期整頓:定期對官員進行審查,發現貪腐行為即時懲處。
現代啟示
《罪惟錄》中記載的貪腐案例對現代仍有重要的警示意義,提醒領導幹部:
- 權力是為民謀利,而非謀私。
- 廉潔自律是官員的底線。
- 懲罰貪腐要從嚴,以儆效尤。
- 制度建設要健全,堵塞貪腐漏洞。
透過對《罪惟錄》的深入探討,我們可以鑑往知來,構築更加廉潔、高效的社會。
延伸閲讀…
罪惟錄-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罪惟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Wiki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