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與腧穴
經穴(穴位),又稱腧穴,是中醫所定義的人體表皮特徵,扮演著連絡經絡與臟腑、出入氣血的關鍵部位,同時也是針灸、推拿等醫療手法的主要施作對象。這些穴位多半分佈於神經末梢密集或粗大處。
根據《黃帝內經》的記載,腧穴又稱「節」、「會」、「氣穴」或「氣府」;而《針灸甲乙經》則將其稱為「孔穴」;《太平聖惠方》有稱之為「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説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説明腧穴並非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繫、互相輸通的所在。「輸通」是雙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映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説,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人體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定位的準確與否,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現代臨牀常用的腧穴定位與取穴法有:骨度折量法、體表標誌法和手指比量法。註:「一指寬」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寬度;「兩指寬」則是指食指與中指並列,第二關節(指尖算起的第二個關節)部分所量的寬度。手指的大小、寬度,依年齡、體格、性別而有極大的不同。以此法確定人體穴位圖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時,請以患者的指寬度來找。
臨牀取穴常以骨度法為主,再結合其他取穴方法。同時還必須注意患者的體位、姿勢,並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參照。取穴的原則要領大致可以歸納為:全身的經穴,督脈和任脈位於正中線,它們的穴位較易確定,因此任督脈的穴位常可作為兩旁經穴定位的參考依據。而頭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較複雜,取穴時須仔細分別。取肢體外側面的穴位時,主要觀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標誌;而取肢體內側面的穴位時,除注意體表標誌外,還應注意動脈的搏動等。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輸注臟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繫。在臨牀上,醫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點,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在疾病發生時,相應的腧穴往往可出現壓痛、酸楚、麻木、結節、腫脹、變色、丘疹、脱屑、凹陷等各種反應。腧穴上所出現的不同病理反應是疾病過程中臟腑經絡氣血失調的結果。因此,利用腧穴的病理反應特點可以幫助診斷疾病,現在常用的方法有:通過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刺激相應的腧穴,可以疏通經絡,激發經氣,調整氣血運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刺激腧穴治療疾病的作用不僅對局部臟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對相應經脈循行路線上與該穴相距較遠的臟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這是腧穴的近治和遠治作用。腧穴的遠治作用,在十四經穴上反映尤其突出。此外,某些腧穴還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可專治某病,如至陰穴可矯正胎位,治療胎位不正。
穴道類別 | 特徵 |
---|---|
經穴 | 分佈在經絡循行路線上 |
經外奇穴 | 分佈在經絡循行路線外 |
耳穴 | 分佈於耳廓,為病症在耳廓的反應點 |
腧穴的數量十分龐大,按穴位的類型,大體可分為3類:另耳穴是病症在耳廓上的反應點,其分佈呈倒置胎兒狀。
穴的種類
穴道是中醫學中重要的經絡系統中的一環,具有各種不同的種類,應用於不同的疾病治療和保健養生。
分類方式
穴道種類分類繁多,常見的分類方式有:
1. 部位分類
* 頭面部穴位
* 軀幹部穴位
* 四肢穴位
2. 經絡分類
* 十二正經穴位(少陽、陽明、太陽、少陰、厥陰、太陰)
* 奇經八脈穴位
3. 氣血分類
* 補瀉穴
* 出入穴
4. 使用功能分類
* 常用穴(活血化瘀、鎮痛止癢)
* 特效穴(降壓、降糖)
* 禁用穴(孕婦、兒童)
表:穴位分類對照表
分類方式 | 類型 | 範例 |
---|---|---|
部位分類 | 頭面部穴位 | 太陽穴、百會穴 |
經絡分類 | 十二正經穴位(陽明經) | 曲池穴、合谷穴 |
氣血分類 | 補瀉穴 | 強間穴(補腎)、太衝穴(洩肝) |
使用功能分類 | 常用穴(鎮痛止癢) | 風池穴、肩井穴 |
穴位功能
不同的穴道種類具有不同的功能,常見的功能包括:
- 活血化瘀:通暢氣血,緩解疼痛(如陽陵泉穴、太衝穴)
- 調理臟腑:改善內臟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如足三里穴、肝俞穴)
- 疏通經絡:暢通氣血運行,改善氣滯血瘀(如曲池穴、合谷穴)
- 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如足三里穴、關元穴)
- 美容養顏:改善皮膚狀況,延緩衰老(如臉部美顏針)
注意事項
針灸或推拿等中醫療法應由專業醫師操作,切勿自行使用。部分穴道有禁忌或不宜施針,應謹遵醫囑。
延伸閲讀…
“8個總穴”一打開,百病都逃走
穴位-人體穴道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