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是指人為豎立的石塊,通常刻有文字,具有一定用途,如記載事件、指示里程(里程碑)、劃定邊界(界碑)及作紀念用途(紀念碑)等。
又士昏禮,賔入廟門鄕飲酒,賔入庠門鄕射,賔入序門,皆有當碑揖,則諸侯大夫士之宮皆有碑。鄭氏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隂陽。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


又《檀弓》公室視豐碑。《註》豐碑,斲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閒為鹿盧,下棺以繂繞。
又《釋名》碑,被也。本王莽時所設也,施其轆轤,以繩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書其上,後人因焉,無故建於道陌之頭,顯見之處,名其文就謂之碑也。
又《徐鉉曰》古宗廟立碑,以繫”
碑
碑是橫豎的礫石,通常刻有文字,用於記載事件、指示距離、劃定界線以及紀念。
士昏禮
在士昏禮中,客人在進入廟門、庠門和序門時,都會在碑前作揖,這表明諸侯、大夫和士的宮殿中都有碑。鄭氏註釋説,宮殿內必須有碑,用於記錄日影的變化,以導引陰陽。在宗廟中,碑用於懸掛牲畜,以獲取牲畜的毛和血。碑的材料,在宮殿和廟宇中使用石碑,而在墓葬中使用木材。
檀弓
《檀弓》中提到,公室視豐碑。註釋中説,豐碑是由斲刻的大木頭製成,形狀類似石碑,安放在棺槨的前後四角,中間開孔以便穿繩,用於繫繩放下棺木。
釋名
《釋名》中解釋説,碑即被覆之意。起初,碑是在王莽時代設立的,用於安放轆轤,並在碑上纏繞繩索來拖曳棺材。臣子會在碑上追述君主的功績和美德,後來人們就沿用這個做法,並在顯眼的地方建立碑,將文字刻在上面,這就是碑的來由。
徐鉉曰
徐鉉提到,古代宗廟中立碑,是用來繫牲畜的。後人則在碑上記載功德。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們是以石頭或金屬製成的立體物體,上面刻有各種文字和圖案。古代的碑文常常記載了歷史事件、詩歌、人物事蹟等重要內容。
中國古代的碑文常常以漢字書寫,形式多種多樣。一些碑上刻著大篆,大而粗獷,形態古拙,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則以楷書書寫,線條優美流暢,給人一種平和與莊重的感覺。
碑文不僅僅是一種文字的記載,它也承載著一段歷史的記憶。許多古代碑文留存至今,成為了後人瞭解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這些碑文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
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中,很多重要的人物也有自己的碑文。這些碑文記錄著他們的事蹟、思想和理念,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中,最著名的碑文之一就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碑文——《石門龍洞舍利塔碑》。這個碑文共計1097字,記錄了佛教經典、事蹟和觀念,是佛教文化的珍貴遺產。
除了中國,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著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碑文。例如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羅浮宮等等。這些碑文是古代文明的重要見證,也是人類歷史文化的寶貴財富。
總而言之,碑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象徵。它們記錄著人類歷史和文化,承載著一段段重要的故事。無論是古代的碑文,還是現代的紀念碑,它們都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值得我們去尊重、去欣賞。
延伸閲讀…
碑- 維基詞典,自由的多語言詞典
碑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