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16 7 月, 2025

最近幾年,台灣街頭巷尾那些熟悉的場景正在「消失殆盡」,從傳統雜貨店到老式理髮廳,這些承載著我們集體記憶的空間逐漸被連鎖超商和時尚沙龍取代。這種變化不僅發生在實體店面,連投資市場的熱門標的也在快速更迭,特別是原物料商品(commodities)的投資趨勢,2025年的熱門選擇和五年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說到原物料投資,2025年最受矚目的幾個標的其實反映著全球產業鏈的劇烈變動。還記得2020年大家都在瘋原油ETF嗎?現在那些討論熱度早就轉移到稀土金屬和鋰礦上了。看看下面這個表格,就能感受到市場偏好的轉變:

原物料類別 2020年熱度排名 2025年熱度排名 變化原因
原油 1 5 新能源車普及
黃金 2 3 避險需求穩定
稀土金屬 8 1 電子產品與軍工需求暴增
鋰礦 10 2 電動車電池原料缺口
大豆 4 7 替代性糧食作物興起

走在台北街頭,現在連五金行都難找,更別說那些賣傳統農具的店鋪了。這種實體空間的消逝,某種程度上也呼應著投資市場的變化——老派的投資思維正在被新興的產業需求淘汰。我阿嬤常說她年輕時存的黃金現在「沒路用」,反倒是以前沒人在意的稀土,現在成了科技業的命脈。這種轉變速度之快,讓很多資深投資客都措手不及,就像我們突然發現巷口那間開了三十年的柑仔店,不知何時已經變成手搖飲料店一樣。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變化也不是全無跡可循。現在連菜市場的攤販都在用行動支付了,全球對科技原物料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那些還在堅持投資傳統原物料的人,就像堅持用現金買菜的老人家,不是說完全不行,只是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每次看到又有老店拉下鐵門,就會想起投資顧問常說的「不轉型就淘汰」,這道理放在哪個領域都適用。

消失殆盡

消失殆盡的傳統技藝:老師傅們的絕活為何逐漸失傳?

走在台灣老街,總會看到幾間老店鋪掛著「手工訂製」的招牌,但仔細一瞧,裡頭的老師傅多半白髮蒼蒼,身邊卻不見年輕學徒。這些陪伴我們成長的傳統技藝,像是木雕、打鐵、糊紙厝,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消失。究竟為什麼這些珍貴的技藝會面臨失傳的危機?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首先,現代社會的消費習慣改變是主要原因之一。以前人們會找老師傅訂製一雙手工木屐或鐵鍋,現在直接上網買現成的更便宜方便。再加上工業化生產的產品大量湧入市場,傳統手工製品在價格和產量上都難以競爭。許多老師傅感嘆:「現在年輕人寧願花錢買名牌,也不願意投資一件可以用一輩子的手工藝品。」

傳統技藝 現存老師傅人數(2025年) 學徒人數
木雕工藝 約120人 不足20人
傳統打鐵 約80人 10人以下
糊紙工藝 約50人 幾乎為零

其次,學習傳統技藝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耐心。以木雕為例,要從學徒熬到出師,至少得花上十年功夫。現代年輕人更傾向選擇速成、收入穩定的工作,這種需要長期投入卻報酬不穩定的技藝自然吸引力大減。一位七十歲的木雕師傅說:「現在年輕人連坐三個小時都嫌久,怎麼可能靜下心來學雕刻?」

再者,政府與社會對傳統技藝的保存意識雖然提高,但實際支持仍然不足。雖然有開設一些傳承課程,但多屬短期性質,難以培養出真正能繼承衣缽的專業人才。文化部雖然會補助老師傅開班授課,但一個月幾千塊的補助,根本無法吸引年輕人把這當成全職工作。有位堅持手工製鼓的老師傅苦笑說:「政府說要保存文化,但我們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怎麼傳承?」

老街記憶消失殆盡?這些地方特色正在快速流失中。走在台灣各地的老街,總覺得少了些什麼。那些曾經飄香的古早味、老師傅的手藝、街坊鄰居的閒話家常,好像都在不知不覺中被時代的洪流沖淡了。現在的老街,雖然遊客多了,但真正屬於這塊土地的靈魂卻越來越模糊。

記得小時候跟著阿嬤去逛老街,光是看老師傅用炭火慢慢烤出香噴噴的紅豆餅,就是一種享受。現在這些老店一間間收掉,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文創商店和連鎖飲料店。不是說這些新東西不好,只是當整條街都長得差不多時,那份獨特的地方感就消失了。

正在消失的老街特色 現況 可能原因
傳統手工藝品店 剩不到3成 後繼無人、成本高
古早味小吃攤 逐漸被連鎖店取代 年輕人不願接手
街邊理髮廳 幾乎絕跡 時尚髮廊興起
老茶莊 轉型困難 現代人喝茶習慣改變

最讓人感慨的是那些承載著集體記憶的建築。有些百年老屋因為維護不易,被拆掉改建成了毫無特色的水泥樓房。牆上斑駁的痕跡、木頭門框上的刻痕,這些都是時間留下的故事啊!現在經過這些地方,常常會聽到老一輩的人指著某個角落說:「這裡以前是某某店,他們家的東西可好吃了…」語氣裡滿是懷念。

連在地人都說,現在要帶孩子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反而得特別去找那些還沒被商業化的角落。那些保留下來的傳統技藝、老店鋪,變成了需要被「保存」的對象,而不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存在。這種轉變,說真的讓人蠻難過的。

消失殆盡

最近社群媒體上常看到「為何年輕人對傳統節慶興趣消失殆盡?專家解析3大原因」的討論,其實這個現象背後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結構的轉變。傳統節慶像是端午划龍舟、中秋烤肉這些活動,在我們父母那一代是全年最期待的大事,但現在年輕人寧願宅在家追劇或打手遊。專家指出,這不只是單純的興趣轉移,而是生活型態、價值觀與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現代生活節奏太快根本沒時間準備節慶。以前家家戶戶會提前半個月包粽子、做月餅,現在超商24小時都買得到,連拜拜用的三牲都能線上訂購。年輕人下班都累癱了,哪有力氣搞這些繁瑣的傳統儀式?看看這個對比表格就知道差異有多大:

傳統做法 現代替代方案 時間成本
手工包粽子 超商冷凍粽 3天 vs 3分鐘
自製中秋月餅 宅配名店禮盒 8小時 vs 5秒下單
挨家挨戶送年禮 LINE貼圖拜年 整天奔波 vs 1秒群發

其次,節慶的「社交功能」被科技取代了。以前過年團圓是難得見親戚的機會,現在天天都能視訊;中秋烤肉原本是鄰里交流的重要場合,但年輕人更習慣在IG限動曬餐廳美食照。傳統節慶那種「全社區一起動起來」的集體感,完全被碎片化的社交模式取代。

最後是文化認同感的斷層。現在20世代的年輕人成長過程充滿韓團、日漫、美劇,對「門神要貼秦叔寶還是尉遲恭」這種傳統知識根本無感。就連過年紅包都變成電子支付,更別說那些複雜的祭祀流程。有文化學者做田野調查就發現,30歲以下族群能完整說出七夕由來的不到兩成,但對日本白色情人節的典故卻能倒背如流。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