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誅──古代東亞的連坐刑罰
引言
族誅,一種將罪犯家屬處以死刑的古代東亞刑罰,體現了家族本位的社會觀念。當家庭成員犯下滔天死罪時,掌權者為穩定政權,便施以嚴刑,斬草除根。
族誅的淵源
族誅始於商朝,初稱「劓殄」,專殺罪犯及後代。至秦朝,演變為「誅三族」、「五族」、「七族」。隋朝一度廢除,後又復行並擴至「誅九族」。


三族的定義
「三族」一詞有多種説法,分別是父母、兄弟、妻子;父、母、妻子;或父、子、孫。秦朝李斯及趙高便是「誅三族」的案例。
朝鮮的族誅
朝鮮也沿襲了族誅制度。真平王五十三年,伊阿湌柒宿和阿湌石品因謀反,遭「誅九族」。
明朝的「誅十族」
明成祖朱棣誅方孝孺十族,成為史上記錄中唯一一次「誅十族」。方孝孺堅拒起草即位詔書,並怒斥朱棣為「燕賊篡位」,觸怒朱棣,最終株連十族。
「滿門抄斬」的疑雲
電影電視劇中常出現「滿門抄斬」,但實際上這可能只是都市傳説。史實上較常見的是「誅三族」,而「誅九族」則多見於野史。
連坐刑罰的演變
古代連坐刑罰還有「緣坐」和「籍沒」,都是因家族成員犯罪而波及家人,甚至沒收財產、轉為奴隸。
現今的反思
現今社會,已廢除「族誅」等連坐刑罰,但對罪犯家屬的偏見和歧視仍存在。
歷史背景
古代中國強調家族倫理,認為家族是個人行為的延伸。因此,為了威嚇百姓遵紀守法,便實行連坐刑罰,將犯罪者的罪責擴大到其家人。
三族的範疇
「族」的定義因朝代不同而有差異,普遍是指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子女、孫子女)和最近的旁系親屬(兄弟姐妹)。
漢朝的「夷三族」
漢初廢除「夷三族」刑罰,後又因欺騙而再度實行。魏晉南北朝時期,「夷三族」與「緣坐」並行,後者只對男子處以死刑。
唐宋元的「緣坐」
唐宋元時期,緣坐刑罰受到限制,只適用於謀反大逆等重罪,且女性親屬多被為奴婢,而非處死。
明清的加重刑罰
明清兩朝加重了緣坐處罰,謀反大逆的罪犯,其父、子等大功親屬內的成年男子皆處死刑。
近代的廢除
隨著近代文明的發展和人權觀唸的普及,「族誅」、「緣坐」等連坐刑罰逐漸被廢除,不再作為正當刑罰使用。
株連九族是哪九族?
株連九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指一個家族中不論男女老幼,凡與罪犯有血緣關係者,一律處死。而「九族」的範圍,則眾説紛紜。
九族的不同説法
説法 | 範圍 |
---|---|
五服説 | 父族三代、母族三代、妻族三代 |
五服加外祖父母説 | 五服九族加上外祖父母 |
七服説 | 父族四代、母族三代 |
九服説 | 父族五代、母族四代 |
高祖卑屬説 | 高祖以下的親屬 |
九族無外祖父母説 | 五服九族不包括外祖父母 |
最常見的九族範圍
一般認為,最常見的九族範圍是五服説,即:
- 父族三代:曾祖、祖父、父親
- 母族三代:外曾祖、外祖父、母親
- 妻族三代:岳父、岳母、妻兄
實施株連九族的歷史沿革
株連九族在中國古代實施了兩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廢除。其具體實施範圍和方式也會隨著朝代而有所不同。
株連九族的作用
株連九族的主要目的是威嚇犯罪者,防止他們犯罪。然而,這種殘酷的刑罰也造成了巨大的社會悲劇,傷害了無辜者。
延伸閲讀…
株連九族,為何家人親戚都不逃命?原來古代「抄家滅族」跟你 …
犯罪就要「株連九族」!其實「九族」這個數字是錯的
廢除株連九族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株連九族逐漸被視為一種野蠻的刑罰。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思想的影響,株連九族終於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