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 | 事蹟 | 年表 |
---|---|---|
林洋港 | 台灣政治人物 | 出生於1927年6月10日,台中州新高郡魚池莊頭社(今南投縣魚池鄉頭社村) |
曾任南投縣縣長、台北市市長、台灣省政府主席、內政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司法院院長 | 1953年,升任南投縣政府民政局局長,任期十年(1953年-1962年) | |
被視為蔣經國時代「催台青」本土化政策代表人物之一 | 1964年,調任台灣省政府秘書處秘書,同時兼任中國國民黨雲林縣黨部主任委員(1964年-1967年) | |
在蔣經國晚年時期被臆測為接班人選之一 | 1967年2月1日代理南投縣長,並兼任中國國民黨南投縣黨部主任委員(1967年-1972年)中國青年救國團南投縣團委會主任委員(1967年-1972年) | |
1996年,與郝柏村搭檔參選首屆民選總統選舉,敗給中國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李登輝和連戰 | 1972年,蔣經國擔任閣揆後,開始提拔台灣本省籍菁英政治人物,號稱吹台青政策,林洋港也在其中 | |
2018年出版的資料顯示,李煥生前曾評價林洋港原本有可能打敗李登輝成為接班人,但因四項因素造成蔣經國對其不滿而失去政治生命 | 1978年6月27日,林洋港剛任職台灣省主席不久。蔣經國就在日記載:「林洋港之為人,逐漸可以發現其好名善變,不可不防」。 | |
7月29日,蔣又記:「林洋港初任省主席。由其言行可以發現,此人沽名釣譽,好大喜功,不但難成大事,恐將害事,密切加以注意」。 | ||
到8月12日,蔣在日記載:「林洋港有才能,但是在品德方面不夠正直,在緊要關頭恐怕把握不住,應深加注意,時加考核」。 | ||
1984年,李登輝出任副總統不久,林洋港就從內政部長明升暗降為行政院副院長。 | ||
1987年林洋港接任司法院長,曾在某次記者會的場閤中,面對台灣民眾普遍對台灣司法的不信任時,留下了「司法像皇后的貞操,不容懷疑」此一名言,用意在期勉法務人員能使台灣司法的形象公正廉明。 | ||
1990年,國民黨提名該年總統選舉的人選時,爭取連任總統的李登輝公佈副總統人選是李元簇,而非外界相傳的李煥。部分人士不滿李登輝用沒有政治班底、被視為沒有聲音的總統府秘書長為副總統。臨中全會上,林洋港等人主張票選總統以及副總統候選人。票選派一度領先,使李登輝準備了退選的講稿。但經過激烈表決,臨中全會仍以起立方式決定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李李配勝出。 |
林洋港孫子:林佳龍政治路上的助力與絆腳石
林佳龍,台灣知名政治人物,曾擔任台中市長和交通部長。他的政治生涯與其祖父、前台灣省主席林洋港息息相關,既是助力,也是絆腳石。


家族背景與政治啟蒙
林佳龍出生於政治世家,其祖父林洋港曾任多項職務,包括台灣省議會議長、台灣省主席等。林佳龍自幼耳濡目染,對政治產生濃厚興趣。林洋港的思想和政治見解對林佳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政之路與祖父光環
2010年,林佳龍當選台中市長。在競選期間,他打著「林洋港孫子」的招牌,吸引了不少支持者。林洋港的人脈和聲望為林佳龍的從政之路鋪平了道路。
政治理念的分歧
然而,林佳龍與林洋港在政治理念上也有分歧。林洋港主張「本土化」和「台灣優先」,而林佳龍則較為親近民進黨。這些分歧導致兩人在政治上時有摩擦。
特徵 | 林洋港 | 林佳龍 |
---|---|---|
政治立場 | 本土派 | 親民進黨 |
統獨問題 | 台灣優先 | 維持現狀 |
兩岸關係 | 務實外交 | 主張獨立 |
政治鬥爭與家族恩怨
林洋港與林佳龍的政治鬥爭也延續到了家族層面。2018年,林洋港的長子林政則公開批評林佳龍「背叛家族」,並發起「反林佳龍」連署。這場家族恩怨進一步加深了林洋港與林佳龍之間的矛盾。
政治遺產與歷史評價
林洋港的政治生涯充滿傳奇色彩,被視為台灣民主運動的先驅。作為其孫子的林佳龍,既繼承了家族的政治遺產,也背負著祖父的歷史評價。
林佳龍的從政之路既充滿助力,也布滿絆腳石。林洋港的光環既為其提供優勢,也對其形成壓力。如何平衡家族遺產與自身政治理念,是林佳龍在未來從政道路上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