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14 7 月, 2025

易經作者之謎:那些藏在卦象背後的故事

講到《易經》作者,其實這本千古奇書不是一個人寫完的,而是經過好幾代人的智慧累積。從上古時期的伏羲畫八卦開始,到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周公寫爻辭,最後孔子作《十翼》,整個過程橫跨了將近兩千年呢!這種集體創作的模式,讓《易經》融合了不同時代的思想精華。

主要貢獻者 時期 重要貢獻
伏羲 上古時期 創制八卦
周文王 商周之際 推演六十四卦
周公 西周初期 撰寫卦爻辭
孔子 春秋時期 作《十翼》闡釋易經哲理

說到伏羲這位傳說中的人物,他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用簡單的陰陽符號創造出八卦,這可是《易經》最原始的模樣。後來周文王被商紂王關在羑里的時候,把八卦兩兩相疊,發展出六十四卦的系統,還幫每個卦寫了卦辭,讓《易經》從占卜工具提升到哲學層次。

孔子晚年特別愛研究《易經》,據說他讀到「韋編三絕」——綁竹簡的皮繩都斷了好幾次。他寫的《十翼》就像給《易經》加了十支翅膀,把原本晦澀難懂的內容,用儒家思想解釋得更加生活化。比如《繫辭傳》裡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在說生活中處處都有對立統一的道理。

有趣的是,考古發現的商周甲骨文和數字卦,證明《易經》的占卜方法確實源自很古老的傳統。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雖然經過漢代學者整理,但核心思想還是保留著周代的面貌。下次當你翻開《易經》時,不妨想想這本書可是凝聚了從部落時代到春秋戰國,無數智者的心血結晶呢!

易經 作者

易經作者到底是誰?歷史學家這樣説,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研究者好幾個世紀。作為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易經的起源就像它的卦象一樣神秘莫測。台灣的國學老師們最常告訴學生的説法是「易歷三聖」,也就是説這部經典經過三位聖人的手才完成,但現代歷史學家透過考古發現和文獻比對,提出了更多元的看法。

根據學界目前的研究,易經很可能不是單一作者完成的著作,而是經過長時間累積的集體智慧。從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發現,早在商朝就有占卜的傳統,這些可以説是易經最早的雛形。到了周朝,文王和周公對卦爻辭進行系統性整理,而孔子晚年則對易經做了哲理性的詮釋,讓它從占卜之書提升為哲理經典。

主要貢獻者 時期 貢獻內容
商朝巫覡 前1600-前1046 創制甲骨占卜系統
周文王 前11世紀 演繹六十四卦
周公 前11世紀 編寫卦爻辭
孔子 前551-前479 撰寫《易傳》進行哲學闡釋

有趣的是,台灣民間流傳的易經講法常常把伏羲氏也扯進來,説是他畫了八卦。雖然《周易》確實提到「伏羲作八卦」,但考古證據顯示,八卦符號可能比傳説中的伏羲時代晚很多才出現。台北故宮的專家就説,這些神話人物更像是文化象徵,代表古人對易經起源的一種想像。現代學者更傾向認為,易經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社會長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智慧。

近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又讓這個問題有了新發現。這部西漢早期的抄本與傳世本有不少差異,説明易經在流傳過程中經過多次修改。中研院的歷史學者指出,這證明易經文本是動態發展的,很難歸功於單一作者。就像台灣廟宇裏的籤詩會隨時代調整內容一樣,易經也是隨著古人生活經驗不斷豐富起來的。

伏羲畫八卦的傳説是真的嗎?易經起源大解密

講到《易經》的起源,台灣民間最常聽到的就是「伏羲畫八卦」這個傳説啦!根據古籍記載,這位上古時代的聖人觀察天地萬物,用簡單的陰陽符號畫出八卦,成為《易經》的基礎。不過現代學者考證發現,八卦的形成可能不是一個人、一個時代完成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累積的智慧結晶。就像我們台灣的廟宇文化,也是代代相傳慢慢演變來的嘛!

關於《易經》的起源,有幾個關鍵時間點值得注意:

時期 重要發展 代表人物
上古時代 八卦雛形出現 伏羲(傳説)
商周時期 六十四卦系統形成 周文王
春秋戰國 《易傳》注解出現 孔子及其弟子
漢代以後 各種學派詮釋發展 眾多易學家

其實啊,考古發現也給我們不少線索。像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已經有類似八卦的符號了。這表示早在商朝時期,人們就在用這種符號來占卜問事。台灣有些廟宇現在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占卜方式,叫做「擲筊」,根本就是現代版的易經占卜啦!

說到《易經》的內容,真的不是只有算命那麼簡單。它包含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觀察,像是陰陽變化、五行生剋這些概念,到現在都還影響著華人的思考方式。台灣很多老一輩做事前都會「看日子」,就是受到《易經》擇日觀念的影響。就連中醫的理論基礎,也跟《易經》的陰陽學說有密切關係呢!

易經 作者

周文王與易經的關係,為何他被視為重要作者?這個問題要從商周之際的歷史背景說起。相傳周文王在被商紂王囚禁於羑里期間,將上古流傳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並為每卦撰寫卦辭,奠定了《易經》的基礎框架。雖然現代學者對作者歸屬仍有爭議,但文王演易的說法在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這與他作為周朝奠基者的歷史地位密不可分。

從內容來看,《易經》充滿治國安邦的智慧,與文王「以德服人」的形象高度吻合。例如〈泰卦〉強調「天地交而萬物通」,反映他主張的和治理念;〈明夷卦〉「利艱貞」的處世哲學,也像極了他忍辱負重的經歷。這些思想內核讓後世很自然將《易經》與這位聖君連結在一起。

關於文王與《易經》的具體關聯,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關聯層面 具體表現
卦象系統 相傳將八卦重疊為六十四卦,建立完整占卜體系
文字詮釋 為卦象添加「元亨利貞」等斷辭,使抽象符號產生實際意義
思想傳承 融入「敬天保民」觀念,成為儒家思想源頭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易經》的成形其實經歷漫長過程,文王可能只是重要編纂者之一。但古人習慣將經典歸功於聖賢,加上《史記》等典籍明確記載「文王演周易」,這種文化認同感讓他在易學史上佔據不可動搖的地位。直到今天,台灣民間卜卦時仍會默念「文王卦」以示尊敬,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