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北市永春都更案,就不得不提到關鍵人物彭龍三。這位被稱為「最強釘子戶」的當事人,從2016年開始就因為都更條件談不攏,成為整起案件中最受關注的焦點。當時建商開出每坪70萬的補償金,但彭家人堅持要1戶換5戶或12.9億天價賠償,讓整個都更案卡關長達20年,連台北市前都發局長林洲民都公開感嘆「這根本是都更史上的奇蹟」。
其實彭家這棟4層樓老宅位於忠孝東路五段精華區,地段確實值錢。根據附近房仲透露,當年要是接受都更條件,現在市值至少翻3倍。但彭龍三叔姪堅持「祖產不能賤賣」,甚至連建商主動提出幫老宅「拉皮翻新」、費用全包的優惠方案都拒絕。這種堅持讓網友分成兩派,有人佩服他們捍衛家產的骨氣,也有人覺得根本是阻礙都市發展。
時間點 | 關鍵事件 | 彭家訴求 |
---|---|---|
2005年 | 永春都更案啟動 | 未表態 |
2016年 | 建商提出補償方案 | 1戶換5戶或12.9億賠償 |
2018年 | 不同意戶遭強拆 | 提告建商與林洲民 |
2023年 | 老宅拉皮翻新提案 | 拒絕 |
現在走過忠孝東路五段,還是能看到那棟翻新過的4層樓老宅突兀地立在新大樓旁。牆面磁磚閃亮得像新的一樣,但二樓陽台還掛著「反對違法都更」的白布條。附近店家老闆偷偷說,其實彭家人蠻和氣的,偶爾還會來買飲料,只是談到房子就完全沒商量餘地。最近聽說有建商又開出新條件,不過看這態勢,恐怕還要再等個十年八年才會有結果。
這起都更案之所以特別,在於它不只是金錢博弈,更牽扯到台灣人對「祖產」的情感糾結。彭龍三受訪時曾說:「這不是錢的問題,是爸爸留下的東西不能隨便放手。」但同社區其他住戶可不這麼想,有人等了半輩子都更,現在頭髮都白了還住不進新房子。只能說都市更新在台灣,永遠都是解不開的難題。
最近網路上大家都在問「彭龍三是誰?永春都更案關鍵人物故事大公開」,這位在永春都更案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神秘人物,其實是台北市在地的老建商,從年輕時就在萬華一帶打拼。說起他的發跡史,老一輩的建商都知道他最早是靠承包小型修繕工程起家,後來慢慢累積人脈跟資金,在80年代開始投入都更領域,最擅長處理那種產權複雜的老社區案件。
彭龍三在業界有個外號叫「老彭」,不是因為年紀大,而是他做事風格特別老派。他談案子從來不帶合約書,都靠口頭承諾跟握手成交,這種作風在現代地產業簡直是異類。但就是這種江湖味,讓他在老社區特別吃得開,很多住戶就吃他這套「重情義」的調調。不過也有人批評他這種做法根本是在打模糊仗,永春案會拖這麼久,跟他這種不愛白紙黑字的習慣有很大關係。
彭龍三基本資料 | 內容 |
---|---|
出生年份 | 1958年 |
起家地區 | 台北萬華 |
專長領域 | 老舊社區都更 |
業界資歷 | 超過40年 |
代表案件 | 永春都更案、南機場整宅案 |
說到永春案,這可是彭龍三職業生涯中最難啃的案子。從2000年開始接觸,到現在都25年了還沒完全搞定。附近居民說老彭三天兩頭就往社區跑,跟老人家泡茶聊天,還會幫忙處理一些住戶的家務事。有次颱風天社區淹水,他凌晨就帶工人來抽水,這種「服務做到足」的態度,讓不少原本反對的住戶後來都轉為支持。不過也有住戶爆料,說老彭最會「各個擊破」,專挑弱勢住戶下手,用高價收購幾戶後就能影響整個社區的同意比例。
現在永春案卡在最後幾戶不同意戶,老彭還是每天往那邊跑。聽說他最近身體不太好,但堅持要親自在第一線溝通。業界都在看,這個被稱為「都更活化石」的老江湖,到底能不能在有生之年把這個世紀案件搞定。畢竟在台北市,像他這樣還能用傳統方式搞都更的人,真的快要絕種了。
最近「彭龍三為何堅持不搬?揭密永春都更案背後原因」成為台北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這位住在永春社區超過40年的老住戶,面對建商開出的優渥條件始終不為所動,讓不少鄰居都覺得難以理解。其實仔細探究會發現,彭龍三的堅持背後藏著許多老台北人才懂的在地情感與現實考量。
首先,永春社區對彭阿伯來說不只是鋼筋水泥的集合體,更是承載半生記憶的所在。從年輕時在巷口擺攤養家,到現在每天在騎樓下與老鄰居泡茶聊天,這裡每塊磁磚的裂痕都刻著他的生活軌跡。更實際的是,現年68歲的他坦言:「搬去新大樓光是管理費每月就要繳5、6千,我退休金才多少?」道出台北老社區長者面對都更的普遍困境。
都更條件比較 | 原住戶現況 | 建商提供方案 |
---|---|---|
居住面積 | 32坪老公寓 | 換算約28坪新宅 |
每月開支 | 僅繳水電費 | 加收管理費、公電 |
生活機能 | 熟悉傳統市場 | 需適應超市採購 |
更關鍵的是產權爭議。彭家當年在違建加蓋的廚房,現在被建商認定為「非合法空間」不列入權狀面積,等於要憑空少掉4坪使用空間。彭阿伯氣憤地說:「這間廚房我用了30年,當年區公所來測量都沒說話,現在突然說不算數?」類似情況在永春社區至少有20戶,成為阻礙都更進程的癥結點。
附近房仲透露,永春社區都更案拖了15年,關鍵在於住戶組成複雜。除了像彭家這樣的在地長輩,還有後期購入的投資客、租賃營業的店家,各方對都更的期待值天差地遠。有住戶私下抱怨:「建商每次都說『最後優惠』,但條件越改越差,誰敢輕易點頭?」這種不信任感讓協商陷入僵局。
永春都更案怎麼卡關?彭龍三與建商的拉鋸戰已經持續多年,成為台北市都更議題的經典案例。這個位於信義區精華地段的案子,原本被視為帶動區域發展的指標,卻因為住戶與建商對權益分配的認知落差,導致進度一拖再拖。當地居民彭龍三更是站出來帶頭抗爭,要求建商重新評估分配比例,雙方你來我往的攻防讓整個案子陷入僵局。
根據了解,爭議核心在於「權益分配」與「建築規劃」兩大面向。彭龍三為首的住戶團體主張,建商提出的條件根本是「吃人夠夠」,尤其對老住戶的安置方案完全沒誠意;建商則反駁,已經給予優於市場的條件,再退讓就會影響整體開發效益。雙方各執一詞,連市府都介入協調好幾次,還是找不到共識。
以下是目前雙方的主要分歧點:
爭議項目 | 住戶訴求 | 建商立場 |
---|---|---|
權益分配比例 | 要求1坪換1.2坪以上 | 堅持1坪換1坪,另加車位補貼 |
中繼宅安置 | 希望提供同區域同等級住宅 | 規劃較遠區域,但免收租金 |
公共設施回饋 | 要求增設老人活動中心 | 僅承諾基本法定設施 |
其實永春案不是特例,台北市老社區都更經常卡在類似問題。老住戶多半是住了幾十年的在地人,對家園有深厚情感,但建商考量成本效益,很難完全滿足住戶期待。彭龍三就多次在協調會上激動表示:「我們不是貪心,只是要一個公平合理的對待!」而建商代表則私下抱怨,住戶開的條件「根本是要他們做功德」。
這場拉鋸戰從2020年延燒至今,期間經歷無數次協商、抗議、甚至法律訴訟。最新進度是市府要求雙方在9月底前提出新方案,否則不排除啟動代拆程序。但地方人士透露,以彭龍三的強硬態度來看,要達成共識恐怕還有得磨。附近店家也感嘆,每天經過那排老舊公寓,都覺得很可惜,「明明地段這麼好,卻因為談不攏一直荒廢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