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路:宋朝劃分的四大行政區
蜀地分川,自古有之。北宋承後蜀,乾德三年(公元 965 年),置西川路於成都,開寶六年(973 年),分西川路置峽路,治於夔州(今重慶奉節),將四川盆地分為東西兩大區。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又析西川路置東川路,治於利州(今四川廣元),太平興國七年(982 年),東川路併回西川路。


至道三年(997 年),北宋將全國劃為 15 路,四川地區仍設西川路、峽路,分治益州(成都)和夔州(奉節)。鹹平四年(1001 年),分西川路置利州路,改西川路為益州路,分峽路置梓州路,改峽路為夔州路。至此形成益州路(治成都)、利州路(治廣元)、夔州路(治奉節)、梓州路(治三台)的行政格局,共計四路,合稱「四川路」。
川峽兩路之名,源自隋唐時期川峽盆地的地理稱謂。西川特指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平原,東川為此盆地東部的丘陵地帶,峽路則特指以夔州為中心的川江水道及川東山地。四路之置,循此舊制。
蜀地多山,地貌複雜。西川路領益州、眉州等 117 縣,東臨三泉縣、下轄利州等 18 府州;夔州路轄 92 縣,管轄黔州、施州等多個府州,其境廣袤;梓州路轄 22 縣,治於三台,管轄遂州、果州等府;利州路領 8 府州,治於廣元,下轄興元府、洋州等地。
四川路劃分,對於川蜀行政管理和經濟發展有深遠影響,四路合稱「四川」,自此成為川蜀的代名詞。宋元以後,四川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劃名稱,沿用至今。
川峽四路:通往川西高原與甘肅的古驛道
起源與歷史
川峽四路,又稱川陝古道,是一條綿延於四川省西部和陝西省南部的高山驛道。自古以來,此路徑連接了川西高原與甘肅蘭州,是重要的茶馬貿易和軍事通道。
其起源可追溯至東漢時期,當時為運送四川鹽鐵至甘肅而開闢。唐代時,路徑正式形成,並成為國家驛道。宋元時期,因茶馬貿易興盛,川峽四路逐漸發展成為「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路線與驛站
川峽四路路線綿長,途經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縣、理縣、馬爾康市、若爾蓋縣、紅原縣,以及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洋縣、城固縣、南鄭區。全長約1200公里,沿途設有大小驛站約30個。
驛站 | 所在位置 | 距離起點(公里) |
---|---|---|
昭化驛 | 四川茂縣 | 0 |
汶川驛 | 四川汶川縣 | 70 |
理縣驛 | 四川理縣 | 140 |
懋功驛 | 四川馬爾康市 | 210 |
卓克基驛 | 四川若爾蓋縣 | 280 |
紅原驛 | 四川紅原縣 | 350 |
武關驛 | 陝西寧強縣 | 500 |
洋縣驛 | 陝西洋縣 | 600 |
城固驛 | 陝西城固縣 | 700 |
南鄭驛 | 陝西南鄭區 | 800 |
蘭州驛 | 甘肅蘭州市 | 1200 |
地理環境與文化
川峽四路穿越了川西高原、秦嶺山脈和漢中盆地,沿途地形複雜多樣,有峽谷、高原、山地和河谷。植被豐富,有茂密的森林、草地和高山植被。
此路徑也影響了沿途地區的文化發展。藏族、羌族、漢族等多個民族在川峽四路上交流互動,促成了獨特的茶馬文化、藏羌文化和巴蜀文化。
旅遊與保育
隨著交通建設的發展,川峽四路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但其文化和自然價值仍然受到重視。近年來,沿途部分路段被開發為旅遊景點,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古道風情和自然美景。
同時,川峽四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需要得到保護。沿途分佈著多個自然保護區,例如卧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九寨溝國家公園。這些保護區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也為遊客提供了觀賞自然奇觀的機會。
總結
川峽四路不僅是一條古驛道,更是一條承載著歷史、文化和自然的寶貴遺產。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珍貴的生態資源,使其具有重要的旅遊、文化和保育價值。因此,保護和傳承川峽四路,對促進沿途地區的文化發展和生態平衡具有重大意義。
延伸閲讀…
川峽四路
四川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