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15 7 月, 2025

說到「屬土的食物」,台灣人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那些從土地裡長出來、充滿大地能量的好料。這些食材不只營養滿分,吃起來還特別有踏實感,就像阿嬤常說的「吃土長大的孩子特別健康」那種感覺。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種台灣人最愛的屬土食物,還有它們的營養價值跟常見吃法。

首先一定要提的就是地瓜啦!這種隨處可見的根莖類,根本就是台灣人的國民美食。從路邊的烤地瓜攤到高級餐廳的地瓜料理,處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地瓜不只香甜好吃,還富含膳食纖維和β-胡蘿蔔素,難怪大家都說它是「平民的養生聖品」。

屬土食物 主要營養 常見料理方式
地瓜 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 烤地瓜、地瓜粥、地瓜圓
山藥 黏液蛋白、澱粉酶 山藥排骨湯、涼拌山藥
芋頭 鉀、維生素B群 芋頭米粉、芋圓甜湯
花生 植物性蛋白、不飽和脂肪酸 花生湯、花生糖

再來是山藥,這種長得歪七扭八的食材,切開來會牽絲的特性讓很多人覺得很神奇。台灣人最愛用山藥來燉湯,特別是跟排骨一起煮,湯頭會變得濃稠滑順。老人家常說山藥很「補」,其實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對腸胃特別好。

芋頭也是不能錯過的屬土食物,從鹹食到甜點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記得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冬天來碗熱呼呼的芋頭米粉湯,或是夏天吃剉冰時一定要加芋圓。芋頭那種特殊的香氣和綿密口感,真的是其他食材很難取代的。而且它含有豐富的鉀,對調節血壓很有幫助。

最後要提的是花生,雖然它是長在土裡的豆科植物,但台灣人都把它當成堅果類來吃。從早餐的花生吐司到消夜的花生湯,花生可以說是貫穿台灣人一整天的食物。它的植物性蛋白質含量很高,素食者也很適合吃。不過要提醒大家,花生容易發霉,保存時要特別注意。

屬土的食物

台灣人為什麼愛吃屬土食物?在地食材的5大魅力,這個問題其實藏著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走在台灣的市場裡,那些帶著泥土香的當季蔬菜、漁港直送的新鮮魚貨,總能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這些食材不只是填飽肚子的東西,更承載著我們的生活記憶與文化認同。

說到在地食材的魅力,首先要提的就是新鮮度。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短,早上採收的青菜中午就能上桌,那種鮮甜是冷凍進口食材比不上的。再來是季節感,跟著節氣吃當令食物,像是夏天的芒果、冬天的白菜,這種順應自然的飲食方式,讓食物風味更濃郁,也對身體更好。

魅力點 具體表現 台灣例子
新鮮直送 產地到餐桌時間短 西螺醬油、池上米
風味獨特 在地氣候土壤孕育特殊口感 關廟鳳梨、大湖草莓
支持小農 直接幫助本土農業發展 農夫市集、產地直銷
環保減碳 減少食物里程降低碳排放 本地蔬菜取代進口冷藏菜
文化傳承 保留傳統飲食智慧與技藝 客家醃漬、原民小米料理

第三個魅力是獨特性,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讓某些食材風味特別突出,像阿里山的高冷茶、東港的櫻花蝦,這些都是其他地方難以複製的美味。而且選擇在地食材還能減少碳足跡,不用千里迢迢從國外運來,對環境更友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吃在地食物是一種文化認同,從阿嬤的菜脯蛋到夜市裡的蚵仔煎,這些味道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味覺記憶裡,成為台灣人共同的語言。

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不少餐廳會特別標榜使用台灣本土食材,甚至直接跟小農合作。這種飲食方式不僅讓食物更有故事,也讓我們跟土地的連結更加緊密。下次在市場挑菜時,不妨多看看那些標示著台灣產地的蔬果,你會發現這些屬於這片土地的味道,真的特別迷人。

屬土食物怎麼挑?市場達人教你3招選購秘訣

每次去傳統市場看到琳瑯滿目的屬土食物,是不是都會猶豫該怎麼挑才新鮮?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市場攤販老闆偷偷告訴我的3個實用技巧,讓你輕鬆買到當季最新鮮的好食材!

首先要注意「產地標示」,台灣在地的屬土食物通常更新鮮,像是雲林蒜頭、屏東洋蔥這些都是品質保證。可以多跟攤販聊天,他們最清楚最近哪裡的作物最優。記得避開來路不明的進口貨,雖然便宜但可能放比較久了。

第二招是「觀察外觀」,不同食材有不同判斷標準。幫大家整理成表格更清楚:

食材類型 新鮮特徵 不新鮮跡象
根莖類 表皮光滑無皺褶、重量沉甸甸 發芽、表皮皺縮
葉菜類 葉片挺立、顏色鮮綠 葉緣枯黃、莖部軟爛
瓜果類 蒂頭新鮮、表面有自然果粉 表皮凹陷、有異味

最後一個秘訣是「掌握產季」,屬土食物最講究當令時節。像現在7月正是竹筍、苦瓜的盛產期,價格實惠又好吃。可以多留意農委會的當季蔬果月曆,或是直接問攤販老闆最近什麼最「對時」。記得避開非產季的食材,通常都是冷藏過或進口的,風味差很多。

買回家的屬土食物保存也很重要,根莖類適合放在陰涼通風處,葉菜類最好用報紙包好放冰箱。每次買適量就好,畢竟新鮮的最好吃,放太久反而浪費。下次去市場不妨試試這幾招,保證你挑的菜連媽媽都稱讚!

屬土的食物

什麼是屬土食物?營養師解析在地食材好處

最近「吃在地、食當季」的概念在台灣越來越夯,但你知道什麼是屬土食物嗎?簡單來說就是選擇我們生活這片土地生產的食材,不僅新鮮度爆表,還能減少食物里程對環境的負擔。營養師特別推薦這種飲食方式,因為台灣在地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時間短,營養素流失少,而且更符合我們的身體需求。

台灣真的是塊寶島,從北到南都有超多優質的在地食材。像是我每次去菜市場,最愛買當季的葉菜類,尤其是空心菜、地瓜葉這些,價格便宜又營養滿分。水果部分,夏天就是要吃芒果、鳳梨,冬天則換成柳丁、椪柑,跟著季節吃就對了。海鮮也是,台灣四面環海,現流魚獲新鮮度根本無敵,比冷凍進口的海鮮好吃太多。

食材類別 台灣在地推薦 主要營養素 最佳產季
蔬菜 空心菜、地瓜葉 維生素A、C、鐵質 全年
水果 芒果、鳳梨 維生素C、膳食纖維 夏季
海鮮 現流白帶魚、虱目魚 優質蛋白質、Omega-3 依魚種不同
穀物 台梗9號米 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群 二期稻作(秋冬)

營養師特別提醒,選擇屬土食物還有一個超棒的好處,就是比較不會有適應不良的問題。像有些進口水果為了長途運輸,會提早採收或是經過特殊處理,反而讓營養價值打折扣。台灣在地食材因為不用長途跋涉,通常都是在最成熟的時候採收,那個甜度和營養都是最完美的狀態。而且支持在地農民,還能讓台灣的農業更永續發展,根本是一舉數得啊!

說到烹調方式,其實越簡單越能保留食材的原味和營養。像當季的蔬菜清炒一下就很好吃,魚類用蒸的或煎的都很適合。我最近很愛用台灣的紅藜麥搭配在地蔬菜做沙拉,營養均衡又方便。其實只要多注意市場上的當季食材,慢慢就會發現屬土食物的魅力所在,吃起來特別有滋味,身體也會感覺更輕盈有活力。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