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令人膽顫心驚的節肢動物
蜈蚣,一種腳足繁多的節肢動物,令人聞之色變。它們的身體遍佈奇數對足,最少可達 15 對,最多的甚至超過 300 對。不同種類的蜈蚣體型差異頗大,小至數毫米,大至 30 公分以上,可捕食蜥蜴、青蛙、老鼠和蝙蝠。


除最後 2-3 個體節外,蜈蚣每個體節都有一對足,其中第一對附肢演化為毒爪。這些毒爪附帶毒腺,捕捉獵物時能注射毒液,穿透獵物的身體。
蜈蚣的繁殖方式與一般動物不同,公蜈蚣將內含精子的精莢留給母蜈蚣。母蜈蚣拾取精莢後放進自己的體內,受精後會產卵在土壤或朽木中,單次可產下 10-60 顆卵。
某些種類的母蜈蚣會蜷曲身體,將卵包覆起來保護卵的安危。她們也會舔舐卵以預防真菌感染,有些母蜈蚣甚至會在卵孵化後持續保護幼蟲。然而,面對嚴重威脅時,母蜈蚣也可能將卵全部吃掉。
蜈蚣相較其他節肢動物較為長壽,其中歐洲石蜈蚣可存活 5-6 年。由於蜈蚣沒有鎖住水份的蠟質,因此需要棲息在潮濕的地方,避免水分散失。在户外,蜈蚣通常出沒在土壤、落葉堆、石頭和腐木下;室內則喜歡藏身在浴室和廚房流理台下等潮濕處。
家居環境中蜈蚣的入侵管道常來自排水孔、遮雨棚縫隙等。從馬桶中出現的蜈蚣,可能表示馬桶下的管線已被入侵。值得關注的是蜈蚣的繁殖能力,若不加以處理,一隻母蜈蚣可能會生產出 50 隻幼蟲。
蜈蚣叮咬會造成紅腫疼痛。嚴重者甚至會有眩暈、噁心、頭疼乃至抽搐昏迷等症狀。雖然致命機率極低,但蜈蚣毒性強大,令許多人對其敬畏有加。除了人類,許多動物也畏懼蜈蚣。
家中有蜈蚣出沒,可歸因於潮濕環境、髒亂環境,或從小洞入侵。防制蜈蚣入侵,可使用殺蟲劑或放置艾草作為天然驅蟲劑。蜈蚣的快速行動力令人望而生畏,但只要適當應對,便能避免其對生活造成的困擾。
特徵 | 敍述 |
---|---|
腳足 | 奇數對,最少 15 對,最多超過 300 對 |
身體 | 可達數毫米至 30 公分以上 |
捕食 | 蜥蜴、青蛙、老鼠、蝙蝠 |
毒爪 | 第一副肢,用於注射毒液 |
繁殖 | 內含精子精莢,產卵在土壤或朽木中 |
抱卵育幼 | 某些母蜈蚣會保護卵和幼蟲 |
壽命 | 相較其他節肢動物較長壽,如歐洲石蜈蚣可活 5-6 年 |
棲息地 | 潮濕處,如土壤、腐木、浴室、廚房 |
入侵管道 | 排水孔、遮雨棚縫隙、馬桶管線 |
繁殖力 | 一隻母蜈蚣可產下最多 50 隻幼蟲 |
叮咬症狀 | 紅腫疼痛、眩暈、噁心、頭疼、抽搐昏迷 |
防制措施 | 殺蟲劑、艾草驅蟲劑 |
家裡常出現蜈蚣?認識蜈蚣習性和防治措施
家裡常出現蜈蚣,讓人心生畏懼,更擔心被蜈蚣咬傷。本文將深入瞭解蜈蚣習性,並提供預防和防治措施,協助你遠離蜈蚣侵擾。
認識蜈蚣
蜈蚣是一種節肢動物,屬於多足綱唇足目,擁有細長的身體和兩條長長的觸鬚,每節身體上會長出一對腳,數量可達 15-177 對。蜈蚣主要活躍於潮濕、黑暗的環境中,常見於家中浴室、廚房、地下室等區域。
蜈蚣習性
- 棲息環境:蜈蚣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常出沒於牆角縫隙、管道間隙、排水孔和腐爛木料等處。
- 食性:蜈蚣為肉食性動物,以昆蟲、軟體動物和蚯蚓等為食,偶爾也會攻擊小型爬行動物。
- 活動時間:蜈蚣通常於夜間活動,白天會躲藏於縫隙中。
蜈蚣咬傷
蜈蚣的毒液含有組織溶解酶和神經毒素,被咬傷後會引起劇烈疼痛、腫脹、發燒和噁心等症狀。雖然大多數蜈蚣咬傷並不會致命,但對於免疫力低下或過敏者,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防治措施
為了預防家裡出現蜈蚣,可採取以下措施:
預防措施 | 説明 |
---|---|
保持環境乾燥通風: 定期除濕、清理積水、修補漏水管道,避免提供蜈蚣潮濕的棲息環境。 | |
清除雜物和食物殘渣: 定時清理家中雜物、廚餘,減少蜈蚣的食物來源。 | |
檢查管道和縫隙: 定期檢查管道、牆壁和地板是否有縫隙,並使用填縫劑或矽膠封補,防止蜈蚣進入。 | |
安裝紗窗和防蚊燈: 紗窗和防蚊燈可以防止户外蜈蚣進入室內,尤其是門窗周圍。 |
防治產品
市面上有許多針對蜈蚣的防治產品,可根據需求選用:
防治產品 | 説明 |
---|---|
殺蟲劑: 針對蜈蚣躲藏縫隙進行噴灑,但要注意毒性,避免接觸食物或寵物。 | |
蜈蚣誘餌: 含有蜈蚣喜愛的誘餌,吸引蜈蚣上鈎。 | |
電蚊拍: 直接拍打蜈蚣,快速且有效,但要注意使用時勿觸電。 |
結語
透過瞭解蜈蚣習性和採取預防措施,你可以有效地遠離蜈蚣侵擾。若發現家中定期出現大量蜈蚣,建議尋求專業除蟲公司的協助,以徹底解決問題,確保居家環境安全無虞。
延伸閲讀…
廚房滅蟲|蜈蚣出沒家居2原因小心有毒可致休克!專家 …
除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