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陵寢:從水晶棺到混凝土
引言
1925年3月12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的遺願,南京紫金山成為了他的長眠之地。然而,從水晶棺到混凝土,孫中山陵寢的建造過程一波三折。
水晶棺的構想


孫中山逝世後,蘇聯政府曾贈送一口水晶棺,希望能夠保存孫中山的遺體並方便瞻仰。這口水晶棺由堅固的木料製成,內外兩層,外套和上蓋採用鍍鎳的優質鋼材,內棺的上蓋則採用透明玻璃,可以看見孫中山的遺容。
然而,水晶棺最終沒有被採用。其中一個説法是水晶棺在運輸過程中破損;另一個説法是南京中山陵的氣候不適合使用水晶棺,炎熱的天氣會導致遺體無法長期保存。
混凝土封固
由於防腐處理不理想,孫中山的遺體開始變黑,無法按照預期保存。最終,陵墓管理者決定採用混凝土封固的方式來保存孫中山的遺體,並在墓穴上方放置孫中山的大理石卧像。
波折的建造過程
中山陵的建造工程分為三期進行,第一期工程包括祭堂、墓室、平台、石階、圍牆等,由上海姚新記營造廠承建。第二期工程包括水溝、石階、護壁等,由上海新金記康號營造廠承建。第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門、碑亭等,由上海陶馥記營造廠承建。
然而,工程進展並不順利。第一期工程因時局動盪而進展緩慢,直到1929年春才完工。第二期工程則進展較為順利,但巨大的墓碑石料在水運時沉入江中,導致工程延誤。
第三期工程也遇到了波折。負責設計的呂彥直因積勞成疾於1929年3月18日逝世,工程由他的好友兼合夥人李錦沛和黃檀甫繼續主持完成。
莊嚴的建築風格
中山陵的建築風格莊嚴肅穆,以藍色琉璃瓦和花崗石牆面為主要材料。陵墓的平面呈警鐘形,象徵著孫中山「喚起民眾」的政治理念。
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等主要建築沿著紫金山南麓的緩坡依次排列,形成了宏偉的建築羣。祭堂是中山陵最高的建築,位於山頂,可以俯瞰整個南京城。
歷史的見證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的見證。孫中山的遺體安葬於此,中華民國的建立也與此地息息相關。中山陵不僅是孫中山的長眠之地,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象徵。
孫中山棺木:歷史的凝固,時代的精神
孫中山先生,一位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的偉大革命家,他的遺體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而他的棺木,不僅是歷史的凝固,更是時代精神的象徵。
孫中山棺木的製作
孫中山的棺木由金絲楠木製作而成,長2.2米,寬0.8米,高0.6米。金絲楠木是珍稀木材,具有金光閃耀的紋路和獨特的香氣,古時皇室專用。
材料 | 特性 |
---|---|
金絲楠木 | 金黃色澤、香氣獨特、堅硬耐腐 |
黃銅 | 防氧化、耐磨損 |
水晶 | 透明、光亮 |
玻璃 | 透光の透明性 |
棺木內部鋪以黃色絲綢,外壁覆蓋金黃色銅皮,並鑲嵌水晶和玻璃。棺材蓋中央安置一塊玻璃板,可以清晰看到孫中山先生安詳的遺容。
細節的雕刻寓意深刻:
- 棺蓋四周雕刻着松、竹、梅,象徵孫中山先生高尚的品格。
- 棺底四周刻有雲海波浪紋,象徵孫中山先生為革命事業披荊斬棘的波瀾壯闊的歷程。
精良的製作工藝:
- 棺木製作過程中,採用傳統榫卯結構,不使用任何一根釘子。
- 銅皮和水晶的鑲嵌工藝精湛細膩,彰顯出匠心獨運。
孫中山棺木的歷史意義
孫中山棺木不僅僅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更是承載着厚重歷史的文物。
參考資料:
- 孫中山紀念館:http://www.sunyatsen.org.cn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門户網站:http://www.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