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 六四,天問 六四」,這是一段引言,具有紀念六四事件和社會運動的意義。六四歌曲是指那些在六四事件發生之前與之無直接關聯,但在八九民運過程中廣為傳唱的歌曲。它們常被用於紀念六四和社會運動,例如《龍的傳人》、《人間道》、《血染的風采》、《最後一槍》等等。這些歌曲表達了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對學運的支持。由於在六四事件後,中國大陸的嚴格審查制度使得紀念六四的歌曲難以問世,因此香港和台灣的歌曲在六四歌曲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許多歌曲表達了對這一歷史事件複雜的心情,例如《漆黑將不再面對》、《祭好漢》等等。
六四歌曲,亦稱民運歌曲,是指具有紀念六四事件意義的歌曲。
這些歌曲有些作.六四之前,與六四事件本無直接關係,但是在八九民運過程中被廣為傳唱,歌曲常被用於紀念六四及社會運動,如《龍的傳人》、《人間道》、《血染的風采》、《最後一槍》等;有些歌曲作於運動之時,主要表達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對學運的支持,如《為自由》、《歷史的傷口》等;還有許多歌曲作於六四之後,表達了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複雜心情,如《漆黑將不再面對》、《祭好漢》等。
由於在六四事件後,中國大陸嚴格的審查制度,使得紀念六四的歌曲難以問世,作品比較少見且一般未能公開發行,因此六四歌曲中以香港和台灣歌曲,尤其以香港歌曲居多。在各種六四紀念活動,如維園六四燭光晚會中,參與者都會演唱一些六四歌曲。由於六四歌曲曲目眾多,此處只選取其中一些較為有名,且傳唱至今的。


此曲作詞者為王貴和崔健,而作曲者為崔健。
這首歌本是崔健從1979年中越戰爭得來的靈感,最早的版本收錄在1987年的《無名高地──中國紅歌星金曲選第一集》合輯。[1]1988年,這首歌被收錄於東方歌舞團錄製的《開天闢地中國新音樂》專輯。
六四事件之後,這首歌被民眾,甚至崔健本人賦予了全新的意義。1990年亞運會成都站義演時,崔健唱完這首歌後直接説:“我們希望去年聽到的槍聲,是最後一槍。”[2]
1991年,這首歌發表於《解決》這張專輯中,歌詞經大量刪減後只剩下三句,基本上成為一首器樂演奏曲。完整版的歌詞出現在一部香港電影《火燒島》的末尾並收錄在其電影原聲帶中。1995年8月,崔健在美國巡迴演唱,期間接受舊金山中文電台的採訪時,崔健堅持説自己的歌和政治無關。盤古樂隊曾在紀念六四十七週年之際翻唱這首歌的完整版。[3]
此曲作詞者為陳哲,作曲者為蘇越。
此曲創作於1987年,本是為紀念中越戰爭中犧牲的解放軍士兵而作,後來被用於紀念六四事件,梅豔芳亦多次演唱此曲。
此曲作詞者為崔健/盧國沾,作曲者為崔健。
《一無所有》創作於1986年,是崔健的成名作,學生運動中,此曲被廣為傳唱,崔健曾親自到廣場上演唱此曲為學生打氣,而該作品廣東版本由徐小鳳主唱,並命名為《真愛又如何》。崔健版《一無所有》已全平台下架。
學生領袖吾爾開希在紀錄片《天安門》中曾説:“這首歌和這幾個字體現出我們的一種心情,可以想象我們這一代人有什麼?
天問 六四
天問 六四,這個關鍵字在中國的網絡中被嚴格審查和封鎖,以控制人們對此事件的討論和記憶。然而,人們對六四的記憶永遠不會被抹去。
天問 六四,是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無法磨滅的傷痛。它代表了追求自由和尊嚴的渴望,也代表了以和平手段爭取公正的勇氣。
天問 六四,這場運動的背景和原因是什麼?
天安門事件的背景是中國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社會問題。在1980年代,中國經濟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人們開始追求更多的自由和民主。然而,政府對於政治改革的抗拒和壓制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加劇。
六四運動最初是由學生發起的,他們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言論自由和政治改革。運動壯大後,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成為一場全國性的運動。
然而,政府對這場運動的回應是用武力鎮壓,對示威者開槍射擊,並對運動領袖進行逮捕。這場事件造成了大量的傷亡和囚禁,激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天問 六四,這場運動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
六四運動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它破壞了政府對穩定的威信,使得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大幅下降。其次,它引發了人們對自由和民主的思考和追求,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六四運動也使得中國的人權狀況受到了國際關注,促使國際社會對中國施加壓力,要求其改善人權環境。這場事件使中國陷入國際孤立,對外經濟關係受到了重大影響。
然而,中國政府對六四的記憶壓制和審查至今仍在進行,人們無法公開討論和紀念這場事件。但是,六四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永遠佔有重要的位置,它象徵著對自由和公義的追求。
延伸閲讀…
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關於「六四」的三首歌
【六四27】11首你難以忘記的六四之歌:高登仔、黃家駒、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