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的文字」是記載鄧艾的碑文。碑文是一種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表明死者的生平事蹟、品格、甚至生活習慣。這種記敍方式能夠極大地表明後人對死者的褒貶態度,同時追憶死者。後人往往以客觀的態度陳述,秉持著「死者為大」的原則。故、顯、考、妣等詞常用於碑文,表達對已故者的尊敬。同樣地,「墓碑上的文字」也指明人已經離世。
鄧艾碑文乃《三國志·魏志·鄧艾傳》所載,實為刻於石碑之上之文字。內容多紀錄墓主人生平事蹟、品格志趣,乃至生活習慣,用以彰顯後人對逝者之評價,並追溯紀念逝者。因此,有特定之碑文用詞被廣泛使用。今將解析「故、顯、考、妣」四詞之含意。通常,人們以這些詞語表達對已故之人的尊敬。在日常交流中,人們也常用「故交」一詞來形容相識已久的朋友。在碑文中使用這些詞,亦是對逝者的敬意之表現。


碑文用詞之考究
「顯」字使用較為嚴格,通常只有家世顯赫之人家逝去的家族成員,墓碑上才會刻有此字。換言之,若為貧苦人家,其逝者之墓碑上並不會有「顯」字。因此,「顯」字既有對逝者的尊敬,亦含有門庭顯赫之意。
「先」與「顯」意思相近。事實上,不論家庭貧富有別,人們都希望為逝去的親人舉辦隆重體面的葬禮。因此,即使貧困人家,也會在墓碑上刻上「先」字,以表達對已逝家人的敬意。
至於「考、妣」,或許有注意到,在碑文中幾乎見不到「父」和「母」這樣的字眼。這是由於古代有專門的稱謂用來稱呼父親和母親,尤其是在喪葬碑文中。在碑文中,「考」指代已故的父親,而「妣」則用來指代已故的母親。如碑文中出現「考妣」二字,則意味着這是夫妻合葬的墓葬。這也是人們喜歡使用「如喪考妣」一詞來形容極為悲傷的心情的緣由。
漢字之深遠涵義
漢字作為當今世界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其豐富內涵體現在各個方面。例如,在舉辦葬禮時,從訃告的發佈到祭文的撰寫,皆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需要遵循。即便是墓碑上的碑文,也有其獨特含義,一旦使用錯誤,勢必會引起旁人嘲笑。本篇將帶您揭開這些奧秘。
墓碑一詞源於漢代,起初是用來輔助將棺材放入墓穴的工具,後來逐漸發展為在墓前樹立竹竿,並在其上系一塊布帛,用以記述死者生平,這就是所謂的「銘旌」。然而,銘旌難以長期保存,於是古人開始使用石材製作文碑以供祭奠。碑文的開頭通常為「故」字,代表去世的意思。在古代,人們對死亡較為避諱,通常會以其他詞語替代,如皇帝過世專用的「駕崩」、皇后、嬪妃及重要大臣一般稱為「薨」,而普通人則用「卒」來表示。
墓碑上的文字,是我們對已逝之人的紀念,也是對其生命歷程的總結。它們承載著故事和回憶,讓我們能夠在墓地中感受到其存在的痕跡。
「墓碑上的文字」是我們向逝去的摯愛表達感激之情的方式,它們記錄著我們與他們共度的時光,並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墓碑上的文字是對家人、朋友或英雄的敬意,也是對他們生命的致敬。這些文字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和日期的組合,更是訴説著他們一生的故事。
「墓碑上的文字」將他們的人生歷程壓縮成一段簡短的時間,讓我們能夠在短短數字中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辛酸和幸福。
這些文字在靜謐的墓地中顯得特別耀眼,它們證明瞭逝去的生命的存在價值,並提醒著我們要好好珍惜當下。
我們在墓碑上寫下的文字,猶如一面鏡子,讓我們反思自己的人生,並對未來更加用心。它們是對生命的諭示,提醒我們要勇敢地面對困難、樂觀地面對未來。
「墓碑上的文字」也是對逝去之人的愛的續寫,它們讓我們感受到他們仍然活在我們的心中。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這些文字總是能夠讓我們回憶起逝去的幸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