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軌跡:十二時辰制
時辰,作為古人計時之 unité,將一晝夜由十二地支順序劃分,形成十二時段,每段約為現今 deux heures。
十二時辰制自古以來, cendet 有著不同考證:西周説、戰國説、漢朝説等。目前主流觀點認為發端於先秦,漢代定名為夜半、雞鳴、平旦…等。


先秦時期已有將一日劃分為若干時辰之紀錄,但劃分方式未知。左傳中記載一日四時、十六時、十二時等,凸顯 ga divers divers。
關於十二時制起始年代,學者見解不同:顧炎武認為始於漢後,俞樾反駁恐源於戰國,另有學者認為相關記載為漢代託名偽作。
趙翼則主張始於漢代,因太初改正朔後,曆法精密,才制定此法。
秦漢簡牘中可見十二時制實施例證,證明秦漢,甚至戰國晚期已出現十二時制,而十六時制也在部分文獻中出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二十四時辰制,將十二支、八幹組合為二十四個時辰名稱,包含方位和干支。
天干與地支
天干:甲、乙、丙…等十位干支,用於表示順序。
地支:子、醜、寅…等十二時辰,又稱十二地支,用於表示時間。
天干地支與時辰對應
時辰與地支固定對應:23~01點為子時,01~03點為醜時,…。
地支與天干組成了古代華夏暦法紀年法,並與民俗學中的預兆概念相關聯。
地支與時辰與月亮對應
寅、卯、辰:春月,三合會木。
巳、午、未:夏月,三合會火。
申、酉、戌:秋月,三合會金。
亥、子、醜:冬月,三合會水。
十二地支作為古代曆法之樞紐,在華夏歷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至今仍與時空、五行、生肖等概念息息相關。
十二地支時間:承載中華文化智慧的時序系統
何謂十二地支時間?
十二地支時間,又稱地支時辰或十二時辰,是一種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時序系統,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符號為經,以一天24小時為緯,將其劃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又細分為「初、正、末、終」四刻,形成一個時辰,共計12個時辰。
十二地支時間的起源與演變
十二地支時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當時人們使用「干支紀日」系統,以天干地支相配,按一定順序表示每一天。後來,人們將干支紀日法與時辰相結合,形成了十二地支時間。
時至今日,十二地支時間仍然在中華文化中廣泛使用,不僅用於紀時,還與傳統文化習俗、中醫藥學等領域息息相關。
十二地支時辰對照表
時辰 | 地支 | 開始時間 | 結束時間 |
---|---|---|---|
子時 | 子 | 23:00 | 01:00 |
醜時 | 醜 | 01:00 | 03:00 |
寅時 | 寅 | 03:00 | 05:00 |
卯時 | 卯 | 05:00 | 07:00 |
辰時 | 辰 | 07:00 | 09:00 |
巳時 | 巳 | 09:00 | 11:00 |
午時 | 午 | 11:00 | 13:00 |
未時 | 未 | 13:00 | 15:00 |
申時 | 申 | 15:00 | 17:00 |
酉時 | 酉 | 17:00 | 19:00 |
戌時 | 戌 | 19:00 | 21:00 |
亥時 | 亥 | 21:00 | 23:00 |
十二地支時間與五行八卦
十二地支與五行八卦理論密切相關。每一個地支都對應著特定五行屬性和八卦卦象,形成了一種時空象徵體系。例如:
地支 | 五行 | 八卦 |
---|---|---|
子 | 水 | 子水 |
醜 | 土 | 醜土 |
寅 | 木 | 寅木 |
卯 | 木 | 卯木 |
辰 | 土 | 辰土 |
巳 | 火 | 巳火 |
午 | 火 | 午火 |
未 | 土 | 未土 |
申 | 金 | 申金 |
酉 | 金 | 酉金 |
戌 | 土 | 戌土 |
亥 | 水 | 亥水 |
十二地支時間的文化應用
十二地支時間不僅是一種紀時系統,更融入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
- 傳統習俗:如十二生肖、婚嫁擇吉、喪葬忌辰等習俗。
- 中醫藥學:中醫時刻脈診、藥物配伍等都考慮到地支時間的影響。
- 文學藝術:如唐詩宋詞中常以地支寄託情感,繪畫作品中也常運用地支時辰象徵時令。
結語
延伸閲讀…
間天干地支十二小時與十二時辰對於時間對照表
十二地支_百度百科
十二地支時間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一種時序系統,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智慧和象徵意義。理解和運用十二地支時間,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領悟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