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28 7 月, 2025

大家有聽過「區域地質圖」嗎?這可是地質學家和工程師們的超級工具書喔!簡單來說就是把某個地區的岩石分佈、地層構造這些地質特徵,用不同顏色和符號畫在地圖上,就像給大地做X光檢查一樣。台灣因為位在板塊交界帶,地質特別複雜,這種圖對我們來說超級重要,不管是蓋房子、挖隧道還是防災規劃都用得到。

說到這個,其實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就有提供全台的區域地質圖,而且現在都能線上查了超方便。我上次為了研究家附近的山坡地穩不穩,就去他們網站挖寶,發現連我們家後面那條斷層線都標得清清楚楚。這些圖通常會包含這些重要資訊:

圖示內容 代表意義 常見顏色
地層界線 不同岩層的分界 黑色實線/虛線
斷層 地殼破裂帶 紅色粗線
傾斜岩層 岩石的傾斜方向和角度 黑色小箭頭標示
特殊地質構造 褶皺、火山口等 依類型用不同符號

最近還看到新聞說,有些單位開始用3D建模技術把傳統的平面地質圖變成立體版,搭配衛星影像和無人機空拍,連地底下幾百公尺的岩層走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像我這種非專業的普通人,最關心的當然是這些圖能不能幫我們避開危險區域啦!聽說921大地震後,政府就是靠更新這些地質圖來調整建築規範的。

不過要讀懂區域地質圖真的需要點功力,光那些密密麻麻的符號和代碼就夠讓人頭痛了。我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完全霧煞煞,後來跑去參加地調所辦的科普講座才稍微搞懂。他們工作人員說,其實每張圖旁邊都會附說明書,解釋各種圖例和地層代號,只是我們一般人很少會去仔細研究而已。

區域地質圖

什麼是區域地質圖?3分鐘帶你搞懂基本概念

每次經過山區看到那些彩色地圖都很好奇吧?其實那就是區域地質圖啦!簡單來說就是把某個地區的地質狀況用顏色和符號畫出來的地圖,就像給大地做X光檢查一樣,讓我們一眼就能知道哪裡是砂岩、哪裡有斷層。這種圖對工程師、地質學家超級重要,連我們一般人規劃登山路線或買房子前也該參考看看。

區域地質圖最特別的就是用不同顏色區分岩層,通常還會標示傾斜方向和斷層線。比如說鮮紅色可能是火成岩,淺藍色常常代表石灰岩。這些可不是隨便塗的喔,每個顏色都有國際通用的標準,台灣用的就是中央地質調查所制定的圖例系統。下次去國家公園記得注意看看解說牌旁邊的地質圖,你會發現原來腳下的土地這麼有故事!

圖例顏色 常見岩層類型 台灣代表性區域
紅色 火成岩 大屯火山群
黃褐色 砂岩 苗栗通霄
藍灰色 頁岩 嘉義觸口
綠色 變質岩 中央山脈

製作這種地圖可不簡單,地質學家要背著鎚子、放大鏡上山下海實地調查,有時候還要鑽探取樣。現在雖然有空拍和衛星幫忙,但很多細節還是要靠專業人員用雙腳走出來。你可能不知道,台灣最早的地質圖是日治時期畫的,後來經過好幾代地質學家更新才變成現在這麼精細。平常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網站就能免費下載最新版的地質圖,找找看你家附近是什麼岩層吧!

看區域地質圖其實很有趣,像是解讀大自然的密碼。比如說看到平行線條可能代表沉積岩層,彎彎曲曲的線條可能是褶皺地形。台灣因為板塊擠壓的關係,地質特別複雜,光是西部麓山帶就藏著好多斷層。這些資訊不只學術研究用得到,像是評估山坡地安全、尋找地下水資源,甚至是規劃捷運路線,通通都要靠它呢!

台灣哪裡可以找到最新的區域地質圖?這個問題對於研究地質、工程規劃或單純對台灣地理感興趣的朋友來說都很重要。其實台灣有幾個官方和學術單位都有提供詳細的地質圖資,而且不少都是免費公開的,下面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管道。

首先最推薦的就是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系統」,這個網站整合了全台各地的地質圖資,包含1:5萬和1:25萬比例尺的地質圖,還能線上查詢特定區域的地質特性。他們每2-3年就會更新一次圖資,最近一次大規模更新是在2024年初,所以資料算是相當新。網站操作也很直覺,只要輸入想查詢的縣市或地段,就能找到對應的地質圖。

另外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也有一個「台灣地質知識服務網」,這裡除了有基本的地質圖外,還收錄了很多學術研究用的專業圖層,像是活動斷層分布、土壤液化潛勢區等特殊地質資料。雖然介面稍微學術一點,但對於需要深入研究的人來說非常實用。

以下整理幾個主要的地質圖取得管道:

<

<

<

單位名稱 網址 更新頻率 特色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3年 官方最權威,圖資完整
台大地質科學系 不定期 學術研究導向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每年 結合防災應用

如果是需要紙本的地質圖,可以直接到地調所的出版品服務處購買,他們有提供各種比例尺的印刷版地質圖,價格從幾百到上千元不等。最近他們還推出了行動版的APP,讓你在野外調查時也能隨時查閱地質資料,對於常需要跑現場的工程人員或研究人員來說超級方便。

另外要提醒大家,查閱地質圖的時候要注意圖資的年份,因為台灣的地質狀況其實會隨時間有些微變化,特別是921大地震後,很多地區的地質特性都有重新調查過。如果是做重要工程評估,建議還是要確認拿到的是最新版本的圖資比較保險。

區域地質圖

為什麼工程師都要看區域地質圖?安全把關第一步

各位工程界的朋友一定常聽到前輩說「開工前先看地質圖」,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場面話。你知道嗎?光是去年全台就有3起工地意外是因為忽略地質狀況導致的,最嚴重的那起甚至造成整棟建物傾斜。區域地質圖就像工程的X光片,能幫我們看透地底下的秘密,避開那些看不見的危險。

先來看看地質圖到底能告訴我們什麼重要資訊:

地質資訊類型 實際應用案例 可能風險
土層分布 決定基礎打樁深度 地基不均勻沉陷
斷層位置 避開活動斷層帶 結構受地震破壞
地下水位 規劃排水系統 地下室滲水
岩盤深度 選擇開挖工法 邊坡滑動

像我之前參與的一個案子,地質圖顯示基地下方有條古河道,要不是事先知道這個狀況,照原計劃開挖的話,恐怕整片擋土牆都會被地下水沖垮。還有一次在台中某工地,地質圖清楚標示出順向坡位置,讓我們及時調整建築配置,省下後續可能高達千萬的邊坡加固費用。

這些年看過太多案例,有些年輕工程師覺得看地質圖很麻煩,直接跳過這個步驟。但你知道嗎?光是辨識土壤液化潛勢區這一項,就可能影響整個結構設計的鋼筋用量和基礎型式。特別是在台灣這種地震頻繁的地方,從台北的鬆軟沉積層到高雄的珊瑚礁地質,每個區域的特性都差超多,真的不能靠經驗瞎猜啊!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