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離惡行善,斷除煩惱
普賢菩薩雲:「我等過去無始無終之時光中,沉醉於貪愛、憤恨、愚痴,身口意造作惡業,浩瀚如虛空。然吾等願以清淨身口意,於一切諸佛菩薩淨前,誠摯懺悔,斷絕再犯,永住淨戒,修持功德。」
普賢菩薩教導眾生以懺悔偈致禮:「昔日所犯諸罪業,皆由無明貪瞋痴,身語意所生發,今悉懺悔,絕不復造。」


禮懺消業,法喜無盡
祖師大德奉普賢菩薩教誨,編撰《梁皇寶懺》、《三昧水懺》等懺儀,讓信徒共修禮懺,懺悔惡業,淨化身心。禮懺之際,眾人至誠懺悔,罪障消滅,法喜盈懷。
懺悔之義:容忍與自省
懺悔之「懺」,意為寬宥、原諒;「悔」,意為自責、認錯。懺悔即請求他人原諒過失,並向內自省過錯。佛陀在《佛遺教經》中強調:「慚愧羞恥,為諸美德中最殊勝。」勇於認錯、懺悔,是修行之基。
佛教懺悔法門:種類繁多
佛教傳承佛陀「作法懺悔」之戒律,演化出「禮懺」法門。禮懺時,梵唄聲吟誦懺悔偈,以時機、目的、方法等面向區別不同種類的懺悔法門。
懺悔偈:普賢菩薩之弘願
懺悔偈源於普賢菩薩《華嚴經》中的第四願:「懺悔業障」。普賢菩薩發願懺悔過去無量劫以來造作的無邊惡業,祈求諸佛菩薩加持,斷絕惡業,堅持戒律,修持善法。
佛前懺悔:滌清身心,重拾清淨
在佛法中,懺悔是一種重要的修持,透過承認過錯、發露懺悔,祈求佛陀的加持與寬恕,以 очистить 心靈的污垢,消減罪障,進而獲得內心的自在與解脱。
佛前懺悔的意義和利益
意義 | 利益 |
---|---|
承認過錯,誠心懺悔 | 消除罪障,purify身心 |
斷除惡行,發願改過 | 增長善根,遠離煩惱 |
祈求佛陀加持 | 得蒙寬恕,獲得清淨 |
恢復與佛心性相應 | 發菩提心,成就解脱道 |
佛前懺悔的步驟
佛前懺悔包含以下步驟:
- 發露懺悔:承認過錯,真誠發露,不隱藏或掩飾。
- 緣境懺悔:回溯過錯的因緣,省察過錯的起心動念。
- 至誠懺悔:以真誠心懺悔,發願改過,不再重蹈覆轍。
- 隨喜懺悔:對他人懺悔功德,隨喜他人善行,提升自身善心。
- 盡形懺悔:至誠懺悔,不因時間久遠而懈怠,直至消除罪障為止。
佛前懺悔的範例
**皈依三寶,捨離一切諸罪:「南無皈依佛,南無皈依法,南無皈依僧。」
懺悔發露:
眾生界諸佛世尊慈前,弟子(法名或俗名)今於佛前,發露懺悔累劫以來所造諸業,無量無邊,不可悉數。
從無始以來,六根門頭,意業、口業、身業,犯了無量無邊的罪惡。或盜、或淫、或殺、或惡口、或妄語、或兩舌、或綺語、或貪、或嗔、或痴;以及邪見、破戒、毀謗三寶等種種罪業,於諸眾生廣行十惡,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緣境懺悔:
弟子過去因無明愚痴,貪著五欲,追逐名利,迷惑顛倒,造作無量罪業。弟子今於佛前,發露懺悔,緣境如是。
至誠懺悔:
弟子今生真誠發露懺悔,痛悔前愆,願斷惡修善,清淨身心,消除罪障,遠離煩惱,成就無上菩提。
隨喜懺悔:
弟子隨喜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一切有情眾生所修諸功德,悉皆迴向十方一切眾生,消滅罪障,增長福慧,得大解脱。
盡形懺悔:
結語
佛前懺悔是一條 очистить 之路,透過真誠懺悔,發願改過,祈求佛陀加持,我們可以滌清內心的污垢,消除罪障,獲得解脱自在。當我們在佛前懺悔時,我們 не только 放下負擔,也為我們的心靈種下善根,成就無量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