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24 2 月, 2024

雙塔式大廈:獨特的公共屋邨建築傑作

[ 雙塔式大廈 ],俗稱「[ 井字型公屋 ]」,是一種別樹一幟的公共屋邨大廈設計,由廖本懷於 20 世紀 70 年代創造。這些大廈以其戲劇性的高層和低層雙塔結構而聞名,塔樓之間擁有一個巨大的中央天井。

1970 年,華富邨的華興樓和華昌樓成為香港首批雙塔式大廈。此後,香港各地陸續建成類似的大廈,成為公共房屋建築的標誌性元素。雙塔式大廈的一些突出例子包括:

屋邨 大廈名稱 落成年份
麗瑤邨 麗瑤樓 1975
長青邨 長青樓 1975
順利邨 利明樓 1978
友愛邨 愛義樓、愛信樓、愛廉樓 1981 – 1982
順天邨 天琴樓 1982

中央天井的優勢

井字型公屋 Play

雙塔式大廈中央天井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具有多項優點:

  • 通風良好:天井提供空氣流通,尤其是在夏季,居民可打開窗户通風。
  • 安全保障:每層每個單位的門户相對,便於監控,降低盜竊風險。
  • 公共空間:天井地下可用於舉辦活動,營造社區氛圍。

設計特徵

井字型公屋

每個天井設有 17 個單元和一條樓梯,其中角落的 5 個單元為 39 平方米的 9 人大單位,其餘為 33 平方米的 7 人單位。大廈標準高度為 21 至 24 層,低層天台曾開放為休憩空間,但後來因安全因素而關閉。

現狀

儘管年代久遠,雙塔式大廈仍受到許多居民的喜愛。它們提供寬敞的居住空間、便利的配套設施,且鄰近市區。此外,近年來進行的翻新工程也提升了它們的居住條件。

註解:

  1. [註 1]:面積和居住人數標準已過時,現況可能不同。
  2. [註 2]:天台開放政策因屋邨和安全因素而異。

井字型公屋:香港獨特的住屋模式

井字型公屋是香港獨特的一種公營房屋類型,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興建和管理。井字型公屋因其建築外觀類似井字而得名,於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大量興建。

歷史

第一座井字型公屋美東邨於 1973 年落成,標誌著井字型公屋的誕生。當時,香港面臨嚴重的住屋短缺問題,政府急需興建大量公屋以安置低收入家庭。

建築特色

井字型公屋通常由三座或四座高層樓宇組成,呈“井”字形排列。樓宇之間由公共空間和電梯大堂連接。每一座樓宇通常有 40 至 60 層,每個單元面積約為 25 至 35 平方公尺。

特徵 説明
建築外觀 井字形
樓宇數量 三座或四座
樓層數 40 至 60 層
單元面積 25 至 35 平方公尺
公共空間 電梯大堂、中庭等

優缺點

優點:

  • 高密度:井字型公屋佔地面積小,可容納大量住户,有效利用土地資源。
  • 良好的通風和採光:井字形設計使空氣流通,每個單元都能獲得充足的陽光。
  • 便捷的生活:井字型公屋通常配有公共設施,例如電梯、中庭和商店,方便住户生活。

缺點:

  • 空間狹窄:井字型公屋單位面積較小,住户空間有限。
  • 噪音和隱私問題:由於樓宇距離較近,住户可能會受到鄰居噪音和隱私的影響。
  • 景觀受限:井字形設計遮擋了部分視線,影響住户景觀。

用途

井字型公屋主要用於安置低收入家庭。然而,隨著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井字型公屋也開始轉變為過渡性住房、資助出售房屋和長者住屋等用途。

保育和活化

近年來,隨著井字型公屋逐漸老化,政府和民間團體開始關注其保育和活化。一些井字型公屋被改造為保育建築,保留其歷史價值和建築特色,同時融入現代元素。例如,美東邨部分樓宇被改建為“美東邨創起動力工作室”,為青年提供創業空間。

結論

延伸閲讀…

公屋首派46年樓齡井字型舊樓港媽3原因「果斷拒絕」:期望二派

井字型公屋】… – 土炮- 【香港的建築智慧

井字型公屋是香港住房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它以其高密度、良好通風和便捷生活等特點,為無數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安居之所。隨著時代變遷,井字型公屋也在不斷轉變和更新,繼續發揮著重要的社會住房作用。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