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樂療法
引言


中醫認為,音樂如同藥物,具有舒緩身心、調節氣血之效。文章將介紹五音療疾理論,並推薦適用於各臟器的曲目。
五音與臟器
- 心臟:徵音
- 最佳曲目:《紫竹調》
- 最佳時段:21:00-23:00
- 肝臟:角音
-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
- 最佳時段:19:00-23:00
- 脾臟:宮音
-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
- 最佳時段:用餐時及餐後一小時內
- 肺臟:商音
- 最佳曲目:《陽春白雪》
- 腎臟:羽音
音樂療法的歷史
音樂療法源遠流長,古埃及、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皆有運用紀錄。美國於二戰期間開始發展系統化的音樂療法,而中國則有吳慎教授研發「理療養生音樂」。
音療對臟器的調節
- 金音(肺臟):調整金屬器材發出的清脆之聲,強壯肺臟,疏通大腸。
- 木音(肝臟):使用古簫、竹笛等木質樂器,疏肝利膽,養目。
- 水音(腎臟):結合水聲,促進腎臟功能,清除毒素。
- 火音(心臟):運用古琴等絲絃樂器,舒緩情緒,調理小腸。
注意事項
- 建議與茶飲搭配,增強療效。
- 適當時段聆聽音樂,避免過度刺激。
- 伴茶:
- 心臟:紅茶加綠茶
- 肝臟:咖啡不加糖奶
- 脾臟:水果茶
- 肺臟:普洱茶
- 腎臟:菊花茶
五行音樂:古代中國的音律體系
引言
五行音樂是古代中國音樂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將音樂的音律與五行元素(金、木、水、火、土)和四方八面相聯繫,形成一套獨特而複雜的音律系統。
起源與演變
五行音樂的概念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221年)。《呂氏春秋》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有五常,故有五音。金、木、水、火、土,生剋相制。」當時的陰陽家認為,音樂具有調和天地萬物的功能,而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可以反映音樂的音階和旋律特性。
到了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五行音樂得到進一步發展。桓譚在《新論·音樂》中提出了「五聲音律配五方五行」的理論,將五音(宮、商、角、徵、羽)分別配屬金、木、水、火、土,並與四方(東、南、西、北)和八面(上、前、後、左、右、下)建立對應關係。
五音配五行與四方
音 | 五行 | 方位 |
---|---|---|
宮 | 金 | 西 |
商 | 木 | 東 |
角 | 水 | 北 |
徵 | 火 | 南 |
羽 | 土 | 中 |
五行與音階結構
五行音樂將音階結構視為五行元素相互作用的過程。五音依序相生,構成五度音階(宮、徵、角、徵、羽),而五行相剋則形成變宮、變徵等半音階。
五度音階
- 宮(根音)
- 商(上五度)
- 角(下五度)
- 徵(上四度)
- 羽(下四度)
半音階
- 變宮(宮上方半音)
- 變徵(徵上方半音)
應用與儀式音樂
五行音樂在古代中國的儀式音樂中扮演重要角色。宮廷祭祀和朝會中演奏的樂曲,通常會根據樂曲主題和儀式目的,選擇相應的五行音階或音律。此外,五行音樂也應用於民間音樂、戲曲和宗教音樂等領域。
影響
五行音樂對後世的中國音樂產生深遠影響,其音階結構和音律體系成為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五行音樂的思想觀念也對傳統哲學、文化藝術和醫學等領域產生影響。
結論
五行音樂是古代中國獨特而豐富的音律體系,將音階結構、音律規律與五行元素、方位和儀式相結合。其理論體系和實踐應用,展示了古代中國人的智慧與對宇宙和諧的追求,對中國音樂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延伸閲讀…
中醫五行音樂療法,用五音療五臟,一曲終了病去人安
養生~五行~音樂